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工信局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以区第二次党代会为新起点,紧扣“高端产业城”奋斗目标,立足“新崇川”实情变化,聚焦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主责主业,全区工业经济势头发展良好、运行平稳,先导产业加快发展、支撑产业持续做强,产业发展加速提质,两化融合不断深化,为崇川奋力跑出工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度打下坚实基础。
一、坚持主动担当,全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1、抢抓机遇,确保经济较快增长。今年以来,我们抢抓国内经济稳步向好的机会,努力克服原材料上涨、海运成本上升、电力资源短缺、疫情输入风险增加等不利因素,全区工业经济保持了25%以上增速,创造了近年来历史最好水平。1-9月,全区完成规上工业产值701.87亿元,同比增长26.8%,预计全年将突破940亿元;1-9月,完成规以上应税销售694.9亿元,同比增长33.5%,预计全年将突破900亿元,实现年度目标任务。
2、综合施策,不断挖掘发展潜力。坚持“稳存量、促增量”,把项目建设、企业培育、技改投资作为强后劲、添“增量”的重要抓手。1-9月,累计完成工业投资49.42亿元,同比增长26.3%,其中,技改投资18.88亿元,同比增长33.5%,高技术投资37.10亿元,同比增长34.3%。上半年新开工重特大项目9个,续建重特大工业项目14个,累计完成投资额42.49亿元。全年预计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0家,其中,月度新增10家,年度新增约30家。积极引导都市工业综合体强化企业和项目招引,确保其成为今后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预留地”。
3、精心服务,认真落实政策扶持。出台《崇川区关于促进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扶持办法》,聚焦技术改造、提速扩量、数字经济、品牌创建、强链延链、绿色发展等6个方面开展专项扶持,落实市、区各类扶持资金4000余万元,享受政策的企业150余家。2021年春节期间,出台《关于鼓励企业外地职工在通过节的通知》,按每人600元标准给予补贴,发放“留通”补贴236.54万元,涉及企业174家,外地职工3000余人。认真落实“首席服务员”制度,全局9名服务员坚持每月开展上门服务,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问题40余项。
4、科学谋划,全面启动绩效评价。开展全区低效工业用地梳理摸排,盘活土地18宗,合计2192亩。全面启动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评价,开发评价系统,目前已完成首批3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的数据采集,并形成了初步评价结果,年底前将完成全部工业企业的数据采集和评估。为进一步推动结果运用,鼓励发展优势企业,倒逼淘汰低效企业,牵头制定《崇川区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分类实施办法》,目前正在征求意见。
二、坚持效率优先,切实助力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1、重点产业做优做强。加强产业及产业链研究,积极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支柱性产业,着力提升船舶海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紧扣全市“高端制造新中心”定位,聚力推进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等支撑性产业建设,夯实税源基础,稳定经济底盘。截至10月,电子信息(集成电路)、智能装备、新材料产值已分别达198、142、100亿元,涉及规上企业146家,合计产值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6.9%;船舶海工以中远海运川崎、中远海运船务、龙源振华等企业为龙头,推动产品高端化、制造智能化,产业规模达150亿元;高端纺织以大生集团为龙头,把握智能化、功能化、生态化、信息化、品牌化方向,推动产业升级。
2、先导产业稳步推进。瞄准未来发展方向,积极培育壮大信创、车联网等新兴、战略先导产业。积极开拓智慧厂区、智慧园区等车联网特色应用场景,推动道路交通信号数据、智泊南通数据与全省车联网平台的互联互通,力争成为全省车联网数据应用规模最大的城市。新落户南壁汽车、乐米达新能源等多个汽车电子(车联网)项目。1-9月,产业产值已突破40亿元,增速达20%以上,智能网联汽车电子和关键零部件等产业链环初具雏形,产业集聚态势初步形成。南信大南通研究院获批成立,第二届中国I2S峰会暨工业互联网安全大赛、第七届“i创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复赛、第二届中国(江苏)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南通选拔赛圆满落幕。
3、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加快推进工信部“面向关键元器件的创新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平台孵化项目“敏顺科技”在红外传感、编码器等方面积累了较多的成果转化及技术储备并顺利投产。通富微电“高密度高可靠电子封装关键技术及成套工艺”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年新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家、服务型制造企业2家、工业设计中心1家,省级首台套项目2家,市级智能车间2家,首台套项目9家,新申报市级、省级智能车间13家。
4、两化融合全面深化。坚持“两化融合、数字赋能”,大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深度融合,持续增强在行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工业互联网发展步伐持续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水平全面提升,申报省工业互联网服务商1家,两化融合资源池企业6家;新认定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4家,星级上云企业47家,累计星级上云企业的数量位居全市各县(市区)第一。
三、坚持严管严控,坚决守牢行业有序发展底线
1、安全生产常抓不懈。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切实压实安全责任。1.开展学习宣教。组织企业负责人及管理人员开展新《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许可法》《消防法》等大型专题宣讲培训活动3次。2.进行专项整治。围绕船舶修造企业,开展危化品使用专项整治、船舶修造企业风险辨识报告、船舶修造企业标准化建设等重点工作。3.加强监督检查。聘请专家对船舶修造企业的重点作业领域进行检查,重点时段及节假日期间开展专项检查,累计检出隐患178条,整改178条,执行率100%。指导督促中远船务、东海船舶完成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续评、参评工作。
2、疫情防控常态推进。切实担负企业防控组牵头职责,全面落实企业防控常态化要求。1.制定方案。牵头制定《企业防控组工作方案》,明确各单位职责和工作要求。2.建立制度。建立包干、日报、专班、督查四项工作制度,确保工作有序推进。3.加强宣传。通过崇川在线,发布《崇川区企业接种新冠疫苗倡议书》《关于做好当前企业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印发《工业企业疫情防控提示汇编》1500余册。4.强化检查。南京、扬州疫情期间,316家规上工业企业检查全覆盖,发现问题100多个,督促企业即知即改防控措施150余项。
3、能耗双控取得实效。综合研判能耗总量控制和能耗强度之间的关系,妥善平衡拉闸限电和企业生产之间的矛盾,合理制定“开五停二”、“开六停一”等分类管控措施,动态排定739家工业企业“轮休”名单,同步推动能耗双控和有序用电。加强与供电部门实时沟通对接,积极争取电力资源,有力保障了全区工业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的电力供给,为9、10两月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赢得了企业普遍支持。此外,专题赴省工信厅节能中心帮助南亚塑胶协调锅炉能耗排放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4、落后产能坚决淘汰。严格落实《南通市关于加大污染减排力度推进重点产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全面完成沿江腾退和化工整治,腾退企业1家,集中整治企业1家。重点梳理电镀行业落后产能,摸排1家企业的2条手工电镀生产线,属于落后且必须淘汰的生产工艺装备,目前已组织专家进行现场鉴定,要求板块、企业限期拆除到位,坚决给与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