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川区发改委2021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下半年,我委将继续坚持新发展理念,面对新崇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认清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开创新局面,争创新业绩,为建设“长三角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首位区”做出应有的贡献。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种好经济建设“责任田”
一是强化运行支撑。加强经济指标的监测预警,定期做好经济运行各项指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加强对短板和波动较大指标的反馈和分析。继续落实好驻点督导、碰头会商等制度,形成工作合力,将工作成效最大程度上转化为指标排名的提升,继续保持“经济总量全市第一”的位置。二是加快服务业发展。加快培育京源环保、龙源振华、规划设计院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对九一网络、游加信息、绿科船舶等潜在项目精准帮服。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分享经济、体验经济等高技术服务业。推动物流企业数字化转型,扶持铭源物流网络货运数字产业园项目形成规模,森通网线上撮合交易额突破60亿元。培育印力中心(3星)、人力资源大厦(3星)等特色主题楼宇 3-5 幢。新增瑞庭大厦、启瑞广场金融科技城为亿元楼宇,力争汇金国际楼宇税收超5亿元。三是狠抓项目建设。紧盯落地项目的开工、竣工、投产等关键节点,严格落实领导挂钩、挂图作战、半年奖惩等机制,实行日跟踪、周会办、月联席、季考核及智慧服务监管,确保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竣工、快达效。对前期开工的项目排好序时进度,逐个环节进行认真分析,碰到问题集中会办,提高开竣工率和产出率。下半年,推动东部智谷、哲华电子等重大项目早开工,推动京源环保、东润机器人、大鹏激光等项目加快建设,力争秦淮数据、富美帽饰、川岛、固盛等项目如期竣工。
(二)当好发展改革“智囊团”
紧扣市委关于打造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定位,从规划、课题、考核三方面入手,全面引领“一区五城”建设,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一是规划实施。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控预警和跟踪分析,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举措,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定期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发展举措落实情况,查找规划实施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二是研究课题。积极分析应对重大外部影响和政策变化,谋划应对举措,重点在服务业发展、城市更新、新型城镇化、沿江保护等方面形成高质量调研成果,为领导决策做好参谋助手。三是科学考核。认清我们与周边县市区的优势和差距,科学制定崇川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任务,对相关指标进行系统谋划和科学分解,做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真正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尽快出台月度评估和年度高质量考核方案,强化日常考核对全年考核的支撑。
(三)当好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一是打造营商环境品牌。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举措,始终聚焦市场主体需求和关切。进一步深化CSO首席服务员工作,依托数字赋能,将首席服务员数据库模块嵌入崇川兴企通平台。推动崇川政策直通车项目,逐步实现企业无需申报即可享受资金“秒”到账,叫响“濠满意”营商环境品牌。二是推动企业债券领域创新。把握企业债券政策导向,加强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做好拟发债项目的挖掘储备、跟踪服务、申报发行等工作。确保兴川国资保障房项目企业债券年底前完成发行,推动崇川城投借新还旧项目尽快发行。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尝试各类创新品种企业债券,特别是近期国家发改委重点关注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债券、城市停车场专项债券和优质主体企业债券等,进一步提升企业债券创新能力和水平。三是创新信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覆盖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监管环节的新型监管机制,更加深入推进行政领域信用应用,让信用成为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打造崇川诚信名片。
(四)当好服务群众“排头兵”
一是加强生态保护。继续认真履行区沿江办职能,全力加快示范段堤顶路建设,同步推进全区33公里堤顶路线型完善,确保早开工、早建设、早完工,形成畅通、可达、共享的滨水公共空间体系,沿江绿色生态走廊。按照“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目标要求,继续与醋纤、南亚、观音山热电3家企业及统计部门做好对接,核对煤炭用量数据,分析煤炭消费总量变化趋势,确保完成减煤任务。二是提升价格管理水平。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减负精神,梳理和调整《崇川区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崇川区涉企收费清单》。依法行政履行价费职能,按照省市授权,受理核定学历教育服务性收费、幼儿园收费、前期物业收费等收费标准,理顺民办普惠性幼儿园收费标准、制定权限等相关事项。三是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以中央预算内资金申报为抓手,突出普惠性、增强保障性、提高均衡性,大力实施教育、卫生、文体、养老、托育等领域的民生工程,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同时积极吸引和利用社会资本参与民生建设,办好一批民生实事,最大限度提高服务民生的效率和保障水平。四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全市乡村振兴“1+7”系列文件部署要求,配合做好我区建制村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有关工作,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建设美丽乡村。五是继续深化交流协作。一如既往地做好苏陕协作工作,巩固扶贫成果。进一步完善对口协作供需对结机制、拓展产业合作广度、加强人才交流,实现我区与当地协作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