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是工业经济稳中向好。1-10月,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规上工业产值978.3亿元、增幅7.1%;规上工业利润66.29亿元、增幅13.5%,持续保持较高增长;完成技改投资18.49亿元,同比增长61.5%,全市第一。二是数实融合加速推进。1-9月,全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营收增幅45.7%;电信业务总量增幅6.23%;新增省级“智改数转网联”示范项目12家;认定首批“星级上云”项目53个;创成江苏省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先行先试区,全市唯一;软件信息技术产业势头强劲,月度新增企业14家,全部规模企业实现营收26.68亿元,增幅38.6%,全市第一。三是新质效能逐步孕育。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8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家,规上工业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占比超20%;全年认定省级首台(套)产品3个、市级9个,数量均居全市第一。注重产业人才培养,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17人、省“333”人才3人,申报省“双创”(创业类)人才13人。四是绿色集约持续巩固。申报国家“绿色工厂”3家、省“绿色工厂”6家,崇川经济开发区申报省级以上“绿色园区”;申报省市绿色技改项目4项。集约水平持续提高,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超25.6万元,较上年提升11%,全市领先。五是产业协同更加紧密。举办重点企业家座谈会、智改数转网联观摩会、设备更新供需对接会等活动40余场,促成政田重工、华信空调等多家企业本地合作。积极推动“惠企通”平台注册应用,南亚塑胶通过“惠企通”平台与如皋一家企业达成合作,月均销售额550多万元。
二、存在的不足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看到工作中的挑战:经济增长方面,尽管跑赢了GDP,但没有跑赢全市;尽管差距持续缩小,但仍有一定差距。产业结构方面,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头部企业”,“腰部企业”支撑不足,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成长性不高。增长潜力方面,新项目、新企业、新增量较为匮乏,月度新增企业较少,工业投资出现下滑,项目投产转化周期长、见效慢。
三、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我们将紧密围绕“十四五”规划蓝图,攻坚克难、积极作为,推动全区工业经济迈上新台阶。明年的工作目标是: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7%;规上工业产值增幅6%-8%;工业投资增幅8%;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0家;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家;新增省市首台(套)5家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家以上;“星级上云”覆盖率40%;软信服务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制造体系企业(园区)2家以上;创建零碳(近零)工厂试点项目2家;船舶行业安全标准化建设突破90%。
一是优化布局,培植优质企业。坚持增强龙头企业牵引力和中小企业成长力“两手抓”,落实“专精特新”三年行动,梯度培育一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由小育大、由大转强、量质并重,优化企业规模梯次结构,以点带面推动全区工业经济提速增效。
二是创新赋能,加速成果转化。发布“智改数转网联”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提升“智改数转网联”转化率,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为实体经济注入新活力,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产业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三是产业协同,催生新质动能。服务优先,持续搭建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平台,促进产业间的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协同发展。加快未来产业布局,紧盯低空经济、深远海装备、通用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是深化改革,推动转型升级。进一步扩大土地资源集约评价范围,把“厂中厂”评价纳入其中,深化工业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用好都市工业综合体管理应用模块,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启动工业领域绿色发展改革课题研究和实践,推进绿色技改,鼓励重点用能企业设备更新换代,打造一批“零碳(近零)工厂”和园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