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崇川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崇川区工业和信息化局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来源: 崇川区工信局 发布时间:2024-01-31 09:16 累计次数: 字体:[ ]

今年以来,区工信局按照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提速增效、智改数转、专精特新、绩效评价等重点工作,全力推动工业经济量质齐升。

一、发展质态持续优化

一是主体指标难中求进。2023年,全区规上工业产值1128.8亿元,同比增长7%;新增税收50亿元以上企业1家;工业税收占比较2020年提高9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利润总额分别增长2%、5.8%。二是产业生态愈趋完善。围绕省“1650”产业体系建设,优化“233”制造业产业体系构建;国家级平台“面向关键元器件的创新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验收通过;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产业集群获评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南通·中关村信息谷开园成功开园;省首批数字交通产业园成功创建;形成调研报告12篇。三是企业创新成果丰硕。龙源振华、中远船务有序推进省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全区5家企业获省级新技术、新产品认定;1家获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企业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现场查评;11家企业获市级以上“首台套”认定,其中2家获省级认定;四是服务保障成效显著。出台《崇川区促进工业和信息化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累计为企业争取各级资金1.01亿元,惠及企业100余家;用好“同城货多多”平台,促进本地产业链供需对接;中集安瑞环、中远川崎2家企业获评省级优秀企业,通富微电董事长石明达、醋酸纤维总经理孙桂泉2人获评省级优秀企业家。

二、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一是智改数转实现突破。新增2023年“智改数转”诊断服务企业120家,完成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项目154个;认定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家,其中大生集团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实现“零”的突破;二是数实融合纵深发展。新增两化融合贯标企业、示范企业6家;已认定省级首批“星级上云”企业72家;通富微电获评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三是专精特新势头强劲。发布《崇川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方案》;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0家,新增数全市第一;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4家,梯度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三、节约集约统筹保障

一是绩效评价高效推进。对2022年的803家参评主体开展工业绩效评价,亩均销售收入427.15万元,亩均税收18.18万元,全市领先。二是绿色发展动能增强。全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增幅0.77%,低于全市13.73个百分点;金秋弹性获评国家级“绿色产品”;中集特箱获评省级“绿色工厂”。三是行业监管严守底线。落实船舶行业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全年发现安全隐患302条,闭环整改302条,整改率100%;开展印染整治“回头看”,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低碳运行发展。

四、存在的不足

一是工业增速不快,对经济增长贡献力度不够。1-10月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6%,低于全市4个百分点,对GDP增长贡献率12.6%。二是企业结构不优,对经济波动抵御能力不强。工业经济对少数大企业的依赖程度过高,稳定性不够。三是后备项目不多,对持续增长拉动预期不足。新落地项目转化率低,今年月度新增的10家企业1-10月应税销售3.8亿元,贡献度不到0.4%。

2024年工作计划

2024年是崇川区工业经济“提速增效”“智改数转”“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我们将绷紧弦、鼓足劲,聚焦“四个坚持”,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坚持“量质并重”,固牢发展底盘。一是精准服务。围绕工业提速增效三年行动任务目标,全面加强对企精准服务、助企稳企走访调研,抓新增、抓项目、抓服务、抓技改,推动企业发展。2024年力争全部开票销售突破1350亿元,规上工业开票销售奋力冲刺1150亿元;通富微电突破200亿元。二是提前谋划。通过提前介入双招双引考核谋划,从源头储备培育一批潜在增长点,建立入规企业增长库,积极谋划月度新增规上企业培育对象。2024年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5家。三是提振信心。用好用足区级扶持资金、市级转型资金等政策“组合包”,提高企业投资积极性,大力推动工业经济提速扩量,稳步发展。2024年力争完成工业投资42亿元,增幅5%以上。

(二)坚持“锻长补短”,完善产业体系。一是深入实施“1650”产业发展崇川行动。“1650”是省工信厅结合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空间,经过全面梳理、优化整合,形成的新的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江苏推动集群和产业链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要谋划实施好崇川行动方案,既要围绕考核做好落实,又要突出长远发展将工作落到实处。二是持续优化“233”制造业产业体系。建设车联网智能网联先导区,做好船舶海工装备配套产业培育,强化第三代半导体、氢能、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的研究和布局,争创高端装备产业省级集群,促进集成电路产业进一步集聚,推进补链强链延链,着力构建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要素集约、服务集中产业生态体系。

(三)坚持“数字赋能”,助力企业转型。一是智改数转攻坚覆盖。加速推进“智改数转”三年行动,强化“智改数转”攻坚全覆盖,加快推动工信部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南通赋能中心落地,通过专业服务提出“一企一策”个性化解决方案,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提速增效。2024年计划完成智改数转诊断120家左右;力争新增省市级智能车间2家以上、首台套8家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家以上、新产品鉴定5个以上。二是专精特新培育引领。深入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以开展省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项目申报,培育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等多种方式,助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2024年计划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家、创新型中小企业33家。

(四)坚持“节约集约”,拓展效益空间。一是绩效评价结果科学运用。围绕“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三年行动方案,加快谋划2024年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分类实施要点,动态调整提质增效对象库,加强用地资源排摸,强化数据筛查,提高评价覆盖率。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盘活低效用地,倒逼低效企业转型退出。二是都市工业综合体规范管理。聚焦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都市工业综合体建设,规范都市工业综合体运营,开发都市工业综合体管理软件,积极引导“工业上楼”,持续推动企业、项目、资金、人才、技术集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为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源头活水和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