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街道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持续聚力四个年、不断提升首位度”目标任务,锚定“双招双引”、文明长效、改善民生、基层治理、信访维稳等重要工作,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全力推动区委、区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在和平桥街道落地见效。
(一)全力夯实经济基础
一是加快项目招引。秉承“项目为王”的理念,深耕招商模式创新,突出“大招商、招大商”。推进同派酒店项目开工,实现外资到账。加快对接周大福区域总部等大零售项目,力争一季度落地运营。二是推动协税护税。财税联动持续开展重点税源行业、重点税源企业走访调研,切实做好街道存量企业如化工轻工、文峰大世界、万人达公司、南通投资公司等的服务工作,深入挖掘区外建筑业企业税收、大额股权转让税收,及时跟踪反馈,争取一次性税收收入入库。三是优化营商环境。秉承“客户思维、责任思维”,将服务企业延伸到“最后一米”,提高帮办精准化、服务专业化水平,打造从企业设立、建设和投产全链条服务体系,着力营造重商、亲商、护商新环境。四是加强资产收益。积极对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到期资产进行租金评估,认真履行租赁合同,盘活低效闲置资产,引凤筑巢,提高经营性资产收益。
(二)有效激发产业活力
一是全力聚焦主攻产业。持续开展企业走访活动,培育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引导龙头骨干企业蜕变新生,迈向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的发展目标。依托濠河景区、历史文化街区等资源,在文商旅融合上下功夫,为经济注入“文化芯”。二是大力促进消费升级。围绕服务业繁荣三年行动要求,扎实开展消费促进活动,推进服务业扩容提质。积极推动星濠汇传媒、润桥餐饮等“个转企”“小升规”,坚持限上挖潜力,限下抓培育。强化活动引领,鼓励商圈企业开展主题营销、品牌展销等商贸活动。加大大董文化、轻纺优选等电商企业的培育,培养本土网络主播,持续激发消费活力。三是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紧扣主城区中心特点,加快南大街商圈改造建设,培育夜间打卡新地标。以丁古角步行街等美食街巷为重点,引进品牌连锁餐饮、网红餐饮等业态,打造“夜味”经济;以南通书城、大众书局等阅读场所为抓手,照亮阅读空间,鼓励文峰影城、文化宫影城等推出夜场院线,打造“夜娱”经济;以文峰大世界、八佰伴等商家为引领,鼓励开展延时服务,打造“夜购”经济。
(三)持续改善城市形象
一是紧抓老旧街区改造。对辖区内颐和花园、濠西花园、中北小区、华迪小区等4个小区进行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同时将濠西支路、万象新路打造成“最美回家路”,共涉及建筑面积约14.5万㎡,房屋50幢,居民1317户,预计投资11760万元。二是统筹城市建管提升。实施南大街商圈主要楼宇外立面改造工程,加快文峰大世界及苏宁电器改造设计方案落地,推动电信大楼裸眼3D大屏安装招标;加快端平桥市场升级改造,解决市场水产部排水不畅、蔬菜部摊位狭小、食品部地面油腻等问题;美化西大街的立面风格,局部融入现代元素,拆除违法建筑,搬迁既有危房,增添西大街的关注度;统筹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淘汰工作,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是攻坚小区物业顽疾。针对辖区内无物业管理的16个小区,以社区代管小区、已改造小区、待改造小区进行分类,组织各社区开展业委会(物管会)新建、换届集中攻坚行动,推进小区引进物业服务企业落实长效管理,实现无物管小区“清零”。
(四)大力提升民生保障
一是聚焦基层社会治理。落实重点帮扶对象“四方”协议,保障关爱行动落到实处;完善困难群众“人员底册”、“服务需求”、“爱心资源”三张清单,匹配社会帮扶资源;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持续推进“强基固本、融合共治”网格党建工程,扎实做好信访积案攻坚化解。二是优化便民生活服务。以满足群众各类生活需求为目标,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办好为民实事。推进社工站实体化运行,承接社会求助、养老、助残等工作,落实落细困难人员、重点人群管理服务。推进“15分钟医保服务圈”建设,强化统筹管理和业务协同,满足群众医保服务需求。三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挖掘街道片区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古城出新、老城复兴。持续办好寺街经络等活动品牌,开展“寺街印象”文化展览等系列活动,不断推进静业庵等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工程。
(五)全面深化党建引领
一是强化政治引领,永葆对党忠诚鲜明本色。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开展走访调研,深化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不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二是聚焦中心大局,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深入开展“攻坚有我、全域争先”行动,持续深化“南通通通”体系建设。依托党建联席会、党员议事日等载体,搭建“连心桥”,引导“和力攻坚”在职党员功能型党支部牵头认领“微心愿”,为民办实事。推进“网格+邻里”基层治理模式,完善“社区党委+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机制,建优网格党群服务站,推行网格党支部书记基层治理“示范项目”。三是强化干部队伍建设,营造浓厚干事创业氛围。加大青年干部培养力度,常态化开展“青年读书班”、“豪情壮志青训营”,通过搭建实践锻炼、青蓝结对、学习培养、宣传展示四大平台,多形式全方位提升青年干部综合素质。配强社区“领头雁”队伍,注重实战培养,通过观摩拉练、书记讲坛等形式,让社区书记和后备人才在基层治理一线接受政治历练、思想淬炼和实践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