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街道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全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推进“文商旅产城”深度融合。确保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不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完成区下达的目标任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围绕指导思想、总体目标,街道办事处将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在要素保障上狠下功夫,推动产业发展实现大突破。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主体载体培育,加速产业集聚融合,打造颜值升级、内核强劲的濠河片区生态经济圈。一是以韧克难稳基础。聚焦“六保六稳”,推动市区助企纾困政策落地见效,主动帮助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当好企业“金牌店小二”。优化营商环境,助推龙头企业转型升级、中小企业“小升规”、个体户“个转企”,加大“四上”企业入库力度,加快本地经营异地注册企业变更,推动华东轻纺城电商直播基地建设。打造黄金商圈,推进文峰大世界、八佰伴、苏宁易购、通润发等主力商家错位竞争、强强联合,提升限上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增幅、限上单位零售额增幅等关键指标,拓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源头。二是以勤补拙增后劲。加强“双招双引”工作组织领导,建立领导带头招商、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商会招商的立体招商体系,为辖区企业、商会提供全链条、全方位、精细化优质服务,吸引各类企业上下游产业加大投资。以新兴业态为主攻方向持续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积极对接大院大所、央企总部、金融机构,更新完善双招双引数据库,全力招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数字文化、科创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项目。瞄准珠三角人工智能、京津冀央企总部、上海苏南生命健康、现代金融等标杆产业,聚焦成都、西安、武汉、长沙等“双一流”高校集聚城市,精心策划组织“双招双引”推介活动,乘势而上整合吸纳总部企业、前沿产业、高端人才。三是以柔克刚盘空间。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全力推进濠北路29号地块转型升级,打造高端商旅配套、潮流青年集聚、轻奢消费首店、精英汇聚社区、文创长廊汇集、运动休闲交流为一体的濠河绝版高品质复合城市发声器。坚持“文商旅产城”一体化发展,推动南濠河长桥东北侧地块转型升级,推进景观改造、建筑提档和项目招商“三个同步到位”,引进香港新世界集团旗下同派酒店、周大福荟馆、轻奢餐饮、网红咖啡等业态,推动周大福华东地区总部落户濠河,打造环城南路夜经济最靓“网红打卡点”。坚持内部挖潜、资源整合,全力推进楼宇经济量质并举,打造综艺大厦“酒文化”主题楼宇,金树银花大厦“金文化”特色产业,金鳌坊盛和汇精致餐饮、精品酒店,金信大厦、飞马大厦高端商务;主动服务轨道交通建设,依托轨交一、二号线换乘点(和平桥站)上盖城市综合体,拓展项目招引和产业优化新空间。
二、在破除瓶颈上狠下功夫,推动文商旅产城实现大融合。奋力推动环濠河南大街片区十大提升项目落地落实,提升南大街商圈的整体形象和商业价值,推动主城核心区加速蝶变,让市民重拾购物就到南大街的记忆。一是提升南大街商圈颜值。借势轨道交通一号线(人民路段)改造契机,打造以钟楼谯楼为轴心的南通主城中轴线经济。引导南大街龙头商业体建筑外立面出新、内部布局调整;鼓励中央商厦功能转型,联合南大街18号地块,整体构造地上地下立体停车空间和互联互通体系;加速推进小保家巷、水利巷以及仓巷改造提升,打造有格调、充满情趣的小资街区,激活地块商业价值,全力将南大街商圈打造成全市形象展示最佳、品牌集聚最全、综合实力最强的第一商圈。力争到2024年,南大街商圈率先建成南通首个百亿级零售商圈,文商旅产融合发展的省级地标级商圈。二是加大历史街区建设保护。着眼基础强攻坚,全力推进西南营东入口房屋征迁,加快寺街先行区征收扫尾,启动寺街西南营地下管廊方案设计,推进一体化保护、开发、建设利用。着眼活化快招商,以老街生活体验示范区和里院经济集聚区为目标,强化文化旅游、社交体验业态及总部经济招商,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旅游休闲深度融合,实现以商承文、以文带旅、以旅兴商,着力擦亮濠河这张美丽的城市名片。
三、在标本兼治上狠下功夫,推动品质能级实现大提升。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建设宜居宜业、绿色生态、智慧高效、富有人文关怀的城区。一是大抓民生社会事业。聚焦养老、失独、孤寡、残疾等社会事业领域短板弱项,精准设定民生事项,打造“15分钟社区服务圈”、“5分钟便民生活圈”,完善新医保中心并通过示范点验收,满足群众医保服务需求;建成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居家探访、特殊老年人帮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开设“社区优育课堂”,增加地步湾幼儿园托班服务供给;完成“拥军卡”建档立卡、制作发放,开展现役军人立功授奖进家庭等拥军活动,统筹做好助残、救孤、济困、优抚等工作。优化服务能力水平,灵活运用市区“城市环境VR展厅”、“政策雷达”等五位一体引才集成系统,创新企业用工辅导,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二是大抓老旧小区改造。深入推进北濠桥东村、濠西西园、万象东园、百花苑四区等四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138幢居民楼,建筑面积约51.27万㎡,居民4817户),坚持改造为民、改造惠民、改造育民理念,落实全方位领导、全过程民主、全领域监督和全时段保障,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满意度。对已完工的小区,积极探索社区主导、居民自治的新型物管模式,实现老旧小区“颜值”和“内涵”双提升。三是大抓文明城市长效管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健全文明城市长效管理网格体系,紧盯南大街机动车辆停车难、背街后巷停车乱等城市顽疾,探索实施市容秩序公益志愿服务项目,引领“我参与、我实践”的社会风尚。全面加强街道物业管理工作组织领导,全力推进居民小区业主委员会集中换届,确保上半年完成无物管小区“清零”。
四、在数智赋能上狠下功夫,推动综合改革实现大转变。把解决问题作为谋划实施改革的出发点,找准改革切入点,加强整体谋划,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新模式新方法,以重点领域改革突破带动增强全局活力。一是推动端平桥菜市场“三化”转型。通过信息化技术辅助市场管理,将信息化手段引入到日常收费、合同签订、长效管理、建档立卡等方方面面,堵塞廉政风险漏洞。推进规范化建设,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能力、改进管理方式、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推动市场标准化管理进程。通过品牌化包装、品牌化策划以及品牌农产品入驻等方式,建立采购联盟,同时做好市场平面格局规划,让经营户通过同业态聚集形成“集群效应”。二是推动丁古角步行街“三转”提升。商户业主“转姿态”,创新步行街管理模式,建立业主招商团队,健全拓展业主委员会职能,引导经营户共治共享,由旁观者转变为街区建设管理参与者。效益预期“转心态”。针对街区客流减少、营销收益下降和商铺空置率增高等现象,引导业主理性看待疫情防控压力下经济承压前行的大环境,以更加长远的眼光和心态于危机中遇新机,变局中开新局。功能品质“转业态”。丰富步行街业态结构,招引更多品牌首店,为市民“解锁”更多高端消费新场景、新体验,布局体验式、互动式新兴业态。三是推动小网格大民生“三网”融合。推进党建网、治理网、服务网“三网融合”,完善“网格化+先锋站+大数据+铁脚板+小喇叭”体系,建立“网格采集、街道研处、各方支持”运行模式,形成“网格零距离、党群一家亲”格局,构建治理一张网、支部到网格的强磁场。健全“支部例会说事、党群议事会议事、治理联席会处事”三项基本制度,打造南大街商圈专属网格工作站,以“红党建+蓝网格”形式将商圈商户纳入参与基层治理队伍,整合“店小二”网格员、城管、市监和公安等力量共管沿街秩序,以“短平快”方式及时解决居民“小急难”问题,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
五、在强基固本上狠下功夫,推动本质安全实现大进展。一着不让抓好疫情防控。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疫情防控部署,持续优化各项防控举措,突出保健康防重症,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医疗物资保障能力、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保障水平,提高疫苗接种率和科普实效性,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一抓到底推动矛盾化解。落实领导接访、领导包案、信访联席会制度,深化诉源治理创新,持续推进社会矛盾隐患大排查大起底大化解专项活动,有效保障特殊困难群体、妇女儿童以及老年人群体等合法权益。完成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推动来访接待、矛盾纠纷调处、非诉讼服务、公共法律服务等一站式精准服务,最大程度把矛盾风险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深化“天宁”法治品牌建设,为城市更新、社会治理提供法治保障。一以贯之强化安全生产。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区关于安全生产工作部署,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结合街道安全生产“三项机制”要求,推进安全生产领域专项执法、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等安全事故,增强极端天气等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宣传“五进”、“百团进百万企千万员工”宣讲等活动,推进安全生产“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公共场所”,高标准组织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加快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