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港闸经济开发区
港闸经济开发区2023年度工作计划
来源: 港闸经济开发区 发布时间:2023-07-25 10:24 累计次数: 字体:[ ]

港闸经济开发区2023年度工作计划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十四五”承上启下、赓续前行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尤为重要。区委二届五次全会提出了“不断提升首位度,着眼全省争进位,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崇川新实践”的奋斗目标。而立之年的港开,正在转型升级、昂扬向上、蓬勃发展。前进中的困难和挑战,只会激起更高的“求战欲”,发展中的成绩和辉煌,将是终身难忘的“光荣薄”。开发区上下要以践行“四敢”精神为导向,争当“紫琅干将”、争做“紫琅标兵”,在服务大局中敢闯敢为,在实践锻炼中奋斗奋进,为港开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今年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7亿元,实现工业应税销售收入393亿元、增幅15%,实现服务业应税销售收入303亿元、增幅12%,全社会研发投入不少于12亿元,完成外资到账1.6亿美元,力争全省排名再提升10位。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四个方面:

(一)坚持项目为王,着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以重大项目突破为抓手,以企业培大扶强为支撑,加快打造龙头强劲、产业链完整的现代产业集群,持续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一是全力以赴强招引。聚焦智能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和数字文化、软信服务、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积极构建“人人都是招商大使、个个都是崇川名片”的良好氛围,掀起“大招商”、“招大商”的热潮。全年确保完成市考重特大项目18个、区考亿元项目10个、科创项目48个、人才项目12个、申报省双创项目5个,楼宇项目22个。

二是千方百计快推进。坚持用户思维,靠前解决影响项目推进的瓶颈障碍,实现项目建设大提速。一季度,确保华能燃机等7个项目开工,金韦尔、泽宇智能等6个项目竣工,大生智慧工厂等3个项目投产;二季度,确保艾德旺斯等2个项目开工,大鹏激光等3个项目竣工,弗兰科德项目投产;三季度,确保澳门南光中心项目开工,中集能源低温储运项目竣工,品诺、海润等6个项目投产;四季度,确保新帝克项目开工,中集柔性灯塔、理工学院实训中心2个项目竣工、哲华电子等2个项目投产。

三是乘势而上提能级。聚焦企业“培大扶强”,攻坚企业发展中的难点和堵点,全方位、全时段、全流程专班帮办服务,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让企业敢干、敢闯、敢投。工业创新能力再提升。全年力争再培育国家级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智能车间1家,省级绿色工厂1家,力争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0个,实施“智改数转”项目20个,入选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导向计划企业10家。持续做大“港开上市军团”,确保中集安瑞环一季度创业板挂牌上市,储备政田重工、新帝克、扬子碳素等进入上市后备企业库。服务业繁荣再提档。确保限上批零住餐销售额突破220亿元,新增规模企业总数突破50家招引市外高质量科技服务业企业20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20家、专业服务业企业20家、服务外包企业20家、培育跨境电商企业10家。

(二)突出创新驱动,着力激发转型升级活力。

始终将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三链融合,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强化产业、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平台、载体、园区“立体化”支撑,体制、机制、生态“系统化”保障。

是持续壮大创新主体。全年确保新增高企18家、保有量突破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存量超200家。深入推进“小升高”、专精特新“小巨人”、“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培育计划,全年新增绿源新材料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等2家省级企业研发机构,辖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力争达到3%。

二是大力引培创新人才。持续深化“人才+项目+资本”协同引才模式,加快形成“引进一个领军人才、集聚一支高端团队、培育一个优质企业、带动一个新兴产业”的链式效应,持续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招才引智交流会等活动。鼓励支持“以才引才、伯乐荐才、企业聚才”,努力集聚、培育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紫琅英才、江海英才和省“双创人才”。

三是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强化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智能装备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挂牌成立,推动天安数码城二期加快建设,全年新增中科科技园省级孵化器等2家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加快构建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激励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创新研发,形成“政策+基金+平台”三位一体科创模式。加强科技金融支撑、科技服务供给和知识产权保护,全面打造“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

(三)强调用户思维,着力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像爱护眼睛一样,呵护营商环境,持续营造“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良好营商环境。加快实施“城市更新提升年”行动,努力打造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产业繁荣、城市宜居的高品质园区。

一是打造服务周到、便利高效的政务环境。强化法治保障,围绕市场准入、产权保护、投融资、公平竞争等方面,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加大加强金融服务供给,常态化开展政银企、供需端对接,落实企业上市激励政策,用好用足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让更多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最大限度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二是打造风清气正、亲商爱商的人文环境。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规范政商交往行为,做到“无事不扰、有需必应、难时出手”。全面深化首席服务员制度,加大服务保障力度,坚定企业投资信心。依托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建立“惠企政策库”,完善“一人一企”、“服务专班”等工作机制,聚焦企业生产、销售、运营、提档、上市等关键环节,点对点送政策、实打实解难题。

提供设计科学、配套齐全的要素和载体资源坚持规划先行,高点规划城市设计,持续推进“两湾一园”规划研究。围绕“2345”产业发展体系,优化完善产业布局,以高标准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用地收储,为打造智能装备产业新高地,提供土地要素支撑。聚焦天电北、天安数码城二期等地块盘活进程,加快推进中科科技园、研祥智谷、云会智项目开发建设,着力统筹工业项目载体资源。围绕闲置低效楼宇,强化楼宇绩效评价,加强协议履行监管,科学统筹新兴产业项目载体资源。

(四)坚持党建统揽,着力提升干部作风和工作效能

一是提升作风,变“过得去”为“过得硬”。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说到底是政治素质与思想认识问题,机关全体人员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市、区的决策部署上来,落实到港开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上来,到招商引资、项目推进、企业服务一线“练兵”,争做干部敢为的奋进者、地方敢闯的主力军、企业敢干的“店小二”、群众敢首创的“呵护人”。

二是提升效能,变“中等生”为“优等生”。机关全体人员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积极争先创优,提高效率,“只为创先争优找方法,不为失败落后找借口”,加强研究分析,用好现有资源,放大增量优势,恶补短板弱项,把优势用到极致,把平常做成超常。

三是开拓思路,变“跟着跑”为“创新跑”。面对改革发展和白热化竞争的新难题、新挑战,开发区上下要坚定信心,开拓思路,坚持创新,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勇于自我革命,破解展的堵点痛点,攻坚克难,努力以一域之发展为全域增光添彩,变不可能为可能,积小胜为大胜,干出更多的“港开经验”、“港开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