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港闸经济开发区
港闸经济开发区2025年度工作计划
来源: 港闸经济开发区 发布时间:2025-03-04 16:05 累计次数: 字体:[ ]

2025年我们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市委有关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持续实施“新四年”部署要求,集中力量、扛起责任,着眼经济建设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聚力打造以高端智能装备为首位产业的“353”现代化产业集群,提升焕新船舶海工、装备制造、高端纺织“3个传统产业”,重点壮大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三大战新,布局发展低空经济、深远海装备两大未来共“5个先进制造产业”,全面做优工业设计、数字文化、软信服务“3个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产业体系向新图强,发展才能以质取胜。打造“353”现代化产业集群是战略之举、关键之为、发展大计,是一场接力赛、竞速赛、耐力赛,必须以坚定的意志和充足的信心,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着眼当前,要围绕打造“353”现代化产业集群,紧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总量达306亿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1亿元,规上工业、服务业应税销售收入增幅超1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2.8%以上的总体目标,重点抓好5个方面工作:

我们将坚持抓实体经济固本培元。实体经济是稳定经济、推动发展的“压舱石”。

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以高质量工业引领发展,带动服务。要紧跟形势修订实施产业培育三年计划,用好“两重”加力、“两新”扩围政策支持,引导各类企业适应产品迭代、消费升级的需求变化,一体推进质量提升、品牌塑造、管理创新、产品升级、市场拓展,加快形成“链主”企业引领、单项冠军企业攻坚、专精特新企业筑基、大中小企业融通协作、向高攀新的发展格局。确保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以上、各类省级企业10家以上,新增超30亿元企业2家、超1亿元企业10家、各类规模企业50家以上。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服务支持广大中小微企业顶住压力、危中抢机、提档升级,大力推进船舶海工、装备制造、高端纺织产业和建筑业企业数智化、绿色化“两化转型”,实施30个以上“智改数转网联”项目,新增15个1000万元以上技改和设备更新项目,确保C、D类企业占比降至29%以下,推动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让传统产业“老树开新花”。

要持续推动现代服务业繁荣,以高质量服务赋能工业,助力发展。原重庆市市长、经济学家黄奇帆曾经讲过,谁掌管生产性服务业,谁就是产业链的祖宗。我们要以天安数字文化产业园、中科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等为载体,主攻工业设计、数字文化、软信服务三大方向,牵线推广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服务型制造,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迈进。尤其在船舶海工设计领域,我们有绿科船舶等8家优质企业,订单覆盖美国、德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眼下正值船舶行业发展风口,一定要把握机遇,全力服务企业抢占市场、发展壮大,早日形成立足南通、面向全国的船舶海工服务业集聚区。要策应崇川“四圈两群”建设,以五龙汇商圈、城港路4S店一条街“一圈一街”为主阵地,大力培育“首店、首发、首秀”经济,积极推进汽车、家电等消费品以旧换新,深入开展车企“四进”,进一步打造以吃、住、行、游、购、娱等多种业态为特色的主城北翼“人气消费高地”,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特色化、多样化发展。

要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密切关注外贸形势变化和外贸企业面临的产品出海等难题,落实好促进外贸稳定增长政策措施,推动扩大出口信保覆盖面,积极组织船舶海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等贸易展会,帮助链接资源到境外设立海外仓、建立周转基地、构建营销网络,拓展贸易合作“朋友圈”。当前,要跟踪服务好苏豪纺织与大生集团在独立站建设等外贸领域合作事宜。要加快外贸产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新业态,确保跨境电商产业孵化南通创新园再引培跨境电商全产业链企业10家以上,总数突破50家。要充分发挥江苏汇亿供应链、南通新星跨境电商产业园等电商服务企业在阿里巴巴国际站建设、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积极引导传统外贸企业探索跨境电商业务,由传统代工向品牌营销升级,进一步开拓新兴市场、稳住传统市场。

我们将坚持抓产业集群积厚成势。“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的产业集群是一个地方的核心竞争力。

要识变求变抓招商。经济形势在变化,招商环境也在变化。去年8月1日,《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正式施行,明确“没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或者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给予特定经营者税收等方面的优惠”。面对这一要求,要因时因势调整招商的理念思路,坚决打破思维惯性、摆脱路径依赖,围绕三大战新、两大未来和三大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开展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科技招商、人才招商、场景招商、以商引商,同时,加大外资招商和央企招商,以长远眼光和科学方法打好招商引资“攻坚战”,今年确保新签约18个重特大项目,实现外资到账超8000万美元,力争在20亿元、50亿元内资项目和1亿美元外资项目上取得突破。今天的未来产业就是明天的战新产业。要瞄准低空经济、深远海装备两大未来产业细分赛道,加快推进无人机试飞和验证基地、指挥中心、检测中心、培训中心和展示中心“一基地四中心”建设,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力争早日取得实质性突破。

要“穿透式”服务项目。港开现有37个项目齐头并进,项目建设是近几年任务最重的一年,总投资超150亿元。这些项目就是明天的生产力。要深入总结以往的好经验、好做法,坚持用户思维、问题导向,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帮办快办各项手续,帮助落实建设条件,推动“拿地即开工”“桩基先行”成为常态,确保新帝克、华能燃机等3个项目有序建设,华睿智连、灰熊新能源、远大精密、政田增压器、国盛车间智能化改造、研祥二期等11项目顺利开工,六淳电子、中集柔性灯塔、中集特厂房扩建、斯德福高端纺织、泽宇二期、天安二期等7个项目完成竣工,奥瑞斯、远中电机、可为二期、政田三期等8个项目实现投产,伟拓力、新海高科2个项目如期摘牌。所有项目只能提前,不能延后。

要加快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园建设。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园是港开未来产业发展的新空间、新高地。去年已经深化了规划导则研究,刚刚金峰主任也进行了介绍。今年,要严格按照规划导则实施,用好国家、省、市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提升园区辨识度和竞争力,为早日打造全国一流特色园区打好基础。也热忱欢迎各位同志和广大企业家们投资推介。

我们将坚持抓改革创新激发动力。改革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决定性变量。

要深化园区改革。这个月底,市里即将召开全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就发展空间、管理制度、人财物管理、产业发展等方面研究部署一揽子改革举措。我们要在“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营、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前探索谋划,结合上级指导意见,抓好贯彻落实。首先,要从早从快研究招商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实质性举措尽快落地,进一步增强全体招商同志的使命担当和工作内驱力,让招商引资更有起色。

要壮大创新主体。产创融合是未来竞争的重要驱动力。企业是产创融合的主体,要致力于招引一流的人才、搭建一流的平台、创造一流的技术、研发一流的产品,以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我们要深入落实高企培育三年计划,健全科技企业五级梯次培育库,支持引导企业从产业需求凝练科学问题,鼓励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帮助链接高校、院所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全年确保新增高企20家、保有量突破150家,新增产学研项目超3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0亿元。要发挥用好科创飞地和“大会大赛”链接上海、北京等资源要素密集区作用,聚焦战新和未来产业方向,精准引培超45个补链强链优质科创项目。对近几年招引落地的科创“小树苗”,我们将给予百倍呵护,滋养“科技新苗”育成“参天大树”。

要优化创新生态。放大人才新政3.0等政策集成优势,构建以活动磁场集聚人才、以合作平台虹吸人才、以飞地驿站延揽人才、以领军人才链式引才“四维聚才”矩阵,全年确保引进人才项目12个,江海英才3名、省双创人才2名,申报海外人才不少于15人。以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链条延伸为重点,加快大直径功能聚合物单丝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洪田科技超精密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全力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围绕新技术攻关、新产品迭代牵头组建高水平创新联合体,充分发挥南通理工学院等本地高校科教资源优势,在为企业提供高技能员工的同时,加速实验室成果向生产线转化,让“大平台”产出“大成果”。

我们将坚持抓营商环境培厚沃土。营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

要在政策精准支持上持续用力。进一步加强对上级各类政策的筛选集成和宣传解读,分门别类、精准推送。扎实开展政企零距离等活动,广泛听取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意见,因地制宜研究配套政策,与上级形成互补扩大惠及面,让更多红利更好惠及各类市场主体。刚才,施慧蓉主任解读了省市区各类政策,信息量比较大,会后要进一步对接,帮助企业精准吃透、用好用足。

要在高效配置要素上持续用力。继续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把有限的资金更好保障企业发展。今年要确保新帝克配套规划六路、规划八路,城中小学五龙汇校区配套纬四路完成建设;加快可为二期、通科环保、新海高科、南通理工学院二期等项目7项市政道路、4项园林绿化工程前期研究和建设;有序推进万达水街改造、城中小学五龙汇校区建设,持续提升城市管理和生态环境水平,创造安全稳定的良好发展环境。

要在做好服务保障上持续用力。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以“万企大走访”“百企万里行”等活动为抓手,重点着眼供需两侧协同发力,进一步强化资源垂直整合,组织开展高端装备暨产业链供需对接会、智改数转专题培训会、企业跨境出海培训会、报关业务培训会以及高质量安全生产培训指导和重点领域应急演练等针对性活动,“一企一策”精准搭建产品、金融、人才合作交流平台,强化用地、用工各类保障,以更高质量、更有价值、更可感知的服务全力支持各类企业深耕港开、发展壮大。

我们将坚持抓作风建设坚强保障。作风是形象、是效率、是战斗力。要永葆“干字当头”作风,敢想敢干、能干会干,切实以作风大提升推动发展大提质。

要把牢“干”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准确领会、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各项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谋划推动港开发展,眼界要宽、提高标杆,努力以一域之光为全域添彩。

要提升“干”的能力本领。园区干部的专业素养强不强,是不是精通经济、产业、科技、金融;服务水平高不高,能不能沟通在企业和投资者的兴奋点、关注点、利益点,直接决定了一个地方的竞争力。要比别人先学一步、深学一层,积累广博的知识,提高“先知先觉”抓机会、抢信息的意识,练就“火眼金睛”看趋势、辨项目的本领,磨砺“直抵人心”说得准、说得好、说到心里去的口才,勇于攀高比强、争先创优,争当各自领域的佼佼者、排头兵。

要激扬“干”的闯劲拼劲。只要是不违背法律规定和上级政策的,只要是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什么办法都可以尝试,什么办法有效就用什么办法。要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旗帜鲜明鼓励实干者、褒奖奉献者、淘汰躺平者、惩办违纪者,让勇战风雨、坚强无畏、攻坚克难、敢闯敢试的“海燕式”干部放开手脚、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