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的重大要求,按照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咬定目标、紧抓快干,全区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以打好科创三年行动“收官战”为抓手,深入实施6大重点工程18项重点任务,对照20项重点指标,16项指标已达成。出台《关于建设创新活力城打造创新示范高地的若干政策意见(2023年修订版)》及相关实施细则,完善区科技创新专项考核细则,制订全区2023年度创新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将科创委成员单位创新工作纳入职能工作考核。制订“四优四提促创新”行动方案,深化CSO首席服务员制度,持续优化全区营商环境。
(二)科技招商破题起势
出台《崇川区科技招商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建立区科技招商推进领导小组,将科技招商与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紧密结合,紧扣创新企业、创新人才、创新平台、创新成果等四大科技创新支撑,重点引育一批“有高科技含量、有高层次人才、有高成长潜力、有社会资本关注”的科创、人才项目。积极搭建招商引资、双招双引合作平台,连续三年高规格打造“智汇崇川创新创业峰会”,吸引众多两院院士、双一流高校、领军人才参会,成功签约一批优质科创人才项目。“走出去”赴上海、苏州、西安、深圳等地,“引进来”围绕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各类科技招商及投资推介活动40余场。截至目前,累计认定市科创项目135个,引进市外高企13个,综合评价全市第二。
(三)创新主体持续壮大
建立健全“泛科技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升高’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重点科创企业培育”五级梯次培育体系,狠抓企业创新培育。截至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79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440家;技术合同累计登记43.33亿元,增幅16.6%;省重点监测企业研发内部经费上报数19.29亿元,增幅5.91%;科技服务业营收13.78亿元,增幅0.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61.84%,全市第一。今年以来,中远船务等6个项目荣获省科学技术奖,通富微电、新帝克单丝等三家企业获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立项,共获省资助经费3000万元,其中通富微电获2023年重大战略产品创新“揭榜挂帅”类项目立项,实现全市在该类项目立项“零”的突破。
(四)平台载体量质提升
加快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孵化体系。今年以来,市北高新区获批全国“创新积分制”实施单位,全省排名前移5位。南邮南通研究院二期项目成功启动,获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全市唯一。由京源环保牵头率先组建市低碳环保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伊诺导管等3家企业认定为江苏省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认定国家级孵化器1家,4家载体加入长三角主要城市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联盟。新申报省级众创空间16家、孵化器3家,全市最多。
二、存在不足
(一)创新主体壮大夯实了底盘,但竞争能力有待加强
科创项目招引后劲不足,已落地科创项目周期较长,投入、产出见效较慢,两年转化为高企难度较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40.3亿元,仅占全市10.7%;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企业保有量仅为53.9 家,排名全市倒数第一。今年新申报的344家高企中,工业企业比重较其他县(市)区偏低;软件信息、高技术服务领域企业占比41.5%,受制于企业体量小、研发人员少、专利授权较难等因素,此类企业认定通过率普遍低于工业企业。科技服务业企业中,工程监理、建筑、规划设计类企业占比较大,其营收及人员薪酬直接影响科技服务业增幅,全区科技服务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二)创新载体建设拓展了空间,但创新平台能级偏低
近年来,我区虽已初步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链条孵化体系,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研发平台方面,我区研发平台大多数还处于建设期或初步发展阶段,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国字号”平台未能实现零突破,省级新型科研机构仅1家,高端创新资源比较匮乏。双创载体方面,加速器未能实现零突破,部分园区秉持“房东思维”,仅满足于物业服务和商业服务,自我造血能力较差,缺少金融支持,缺乏专业管理团队,创新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三)创新机制优化激发了活力,但研发投入增长乏力
部分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创新的意识性、主动性不强,缺乏变革与创新的魄力和信心。技术合同登记方面,全区中小型企业居多,技术合同成交金额总体较小,较其他县(市)区增幅较慢,超亿元涉外合同暂未实现零突破。研发投入方面,202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仅为2.59%,仍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2023年,28家省重点监测企业研发支出数据,虽然19家企业累计研发支出增加2.256亿元,但中远川崎等重点企业研发支出脱幅较大。新增入库的有感科技等6家企业研发呈下降趋势,未能形成有力支撑。
三、2024年工作谋划
(一)强化企业引培,持续提升创新主体地位
一是抓科创项目招引。围绕《科技招商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加大科技招商推进力度,瞄准北京、上海、深圳等科创项目密集地区,着力招引 “有科技含量、有高层次人才、有高成长潜力、有社会资本关注”的科创项目,全力做好从招引落地,到投产运营,再到高企培育认定的全周期服务。持续举办好智汇崇川创新创业峰会,不断提升科创品牌影响力。力争2024年,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大赛、投融资对接等各类科技招商活动10场以上,全年认定科创项目200个。二是抓企业梯队培育。坚持系统谋划,深入落实《崇川区高企培育三年行动方案》,持续推进科技企业梯次培育,采取“评价画像”“个性施教”“强化补短”等措施,深度挖掘创新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量身打造个性化培育方案,加速发展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持续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大的高新技术企业,推动我区高新技术企业量质齐升。力争2024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8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61.8%;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数达900家。三是抓研发能力提升。分类、分档指导区内规上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对苏通发电、大众燃气等尚未开展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精准帮扶,助推企业创新发展;对省、市重点监测企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规模,持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及科技奖项为抓手,引导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力争将醋酸纤维、百优达等企业纳入基础研究企业库。组织中集安瑞环等企业申报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组织中远船务、正道海洋等企业冲击省科学技术奖。力争2024年,新增省成果转化项目1项以上,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奖项1项;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总量增幅不低于10%,占GDP比重达2.75%。
(二)加速科创平台建设,提高载体运营效能
一是高水平建设创新研发平台。加快南邮南通研究院二期建设速度,确保正式投入运营;推动复旦张江研究院、市北生物医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加快优质资源导入;积极推动区内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大研发平台;结合区重点发展产业,支持独立研发机构建设。力争2024年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不少于10个,其中省级以上研发平台不少于2个。二是高标准打造孵化载体链条。建立全链条、专业型培育孵化创新机制,实现科创载体从企业孵化向产业培育转变。引导创源高新服务中心、创融荟、长江智谷等建成国家级载体,力争2024年新增省级以上双创载体不少于7家。三是高水平建设协同创新体系。深度融入南通沿江科创带,进一步加快人才、平台、金融、知识产权等创新集聚要素。放大半导体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绿色低碳(节能环保)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效能,不断强链延链补链。持续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技术转移中心开展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深挖企业技术需求,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力争2024年,产学研合作项目备案数不少于180项,新增省级产学研合作项目不少于5个;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超60亿元。
(三)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优化科创生态环境
一是强化区域科技统筹。充分发挥科创委抓总体、强统筹作用,加强创新工作高位谋划、超前部署。进一步优化科创考核体系和监督评价机制,坚决落实科技创新双月例会制度,推动“区级统筹”和“板块落实”无缝衔接。二是强化科技金融支撑。构建“服务企业全周期、支持方式多元化、保障措施高质效”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引进各类金融、投资机构进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充分发挥投资基金效能,畅通科技金融银企对接渠道,撬动银行资本、社会资本帮助科创企业融资,为区内重点科技型企业搭建融资对接、融资贷款平台,给予企业信贷补贴及担保优惠。三是提升科创服务水平。深化首席服务员“四优四提促创新”行动力度,扎实开展企业走访和调查研究,修订完善“科技创新20条”及实施细则,提升科技资金奖励绩效,最大限度发挥科技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加快免申即享、简申快享科技专项资金兑现速度,将各项政策奖补资金落到实处,推动科技企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