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区科技局围绕“双招双引突破年”活动和科技创新专项考核的各项要求,不断提升创新投入,大力实施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推动协同创新与平台载体建设,促进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结合,打造优质创新创业生态,努力实现科技创新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强化科创顶层设计。制定《崇川区科技创新专项考核办法》,将科创项目建设、科技指标等创新发展重点工作全面纳入;出台区“创新20条”最新实施细则,提升科技政策兑现可操作性,共计发放技科技经费近6000万元;推出“科技金融20条”,加大贷款贴息和科技担保补助力度。成功举办“2022智汇崇川创新创业峰会”,知名高校院所负责人、专家教授、企业家代表等300余人共赴“创新之约”。
(二)推动指标争先进位。全年认定科创项目152个;1-11月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61.35% ;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保有量295人;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净增72家,保有量达441家;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约7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47%,研发人员数5280人;1-11月,全区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增幅18.3%,人员工资总额增幅7.9%。
(三)提升创新发展质效。越亚半导体、百优达生命科技获省重点研发计划立项,醋纤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通富微电、神州龙芯获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立项,争取省级经费1200万元。中远船务、通富微电成功入选新一轮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入库企业;钰泰半导体实现我区省独角兽企业零的突破,入选省潜在独角兽企业3家。南邮南通研究院二期项目启动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崇川创新中心、光华科技创新中心投入运营。新认定国家级载体7家,新增省级载体10家,全区省级以上双创载体累计已达65家。
二、存在不足
(一)聚焦对标先进,创新主体活力有待增强
对标先进地区,我区企业科技创新意识偏弱、研发活跃度不高、创新活力不强,突出表现在企业研发投入增长不快。企业研发投入归集的规范性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作为研发投入重要增长极的规上“双高企业”企业占比不高,部分重点企业研发投入数据持续高位运行,研发投入新增长点有待进一步挖掘。
(二)聚焦发展潜力,科创项目招引质态还需提升
我区科创项目招引数虽然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但对照建设标准,人才集聚还不够多,基金投资意愿还不够强,科技含量还不够高,发展后劲略有不足,两年转化为高企难度较大。
(三)聚焦创新生态,平台载体创新成效不够明显
我区科创载体总面积超50万平方米,但相较于先进地区,还存在特色载体偏少、专业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省级加速器还未实现零的突破。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速度不快,数量少于其他县区;在成果转化、检验检测、知识产权运营等方面的产业配套服务力量有待加强。
三、2023年工作谋划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也是完成《崇川区科技创新委员会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我局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重大部署,以争创省创新型示范区为目标,高点定位、对标找差,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一)夯实基础,提升创新发展能级
一是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建立科技局牵头、相关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将提升企业研发投入与高企申报、产学研合作、科技招商等工作深度融合。加强对企业填报情况的月度、季度分析研判,做到应统尽统。到2023年底,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75%。
二是提升创新平台质效。支持企业自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研发平台,打造推动我区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确保南邮南通研究院二期投入运营,基本建成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复旦张江研究院优质资源导入,打造高能级生物医药研发平台;深化南信大南通研究院建设,依托优势学科深度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全面嫁接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国家级平台科技成果资源,深度服务全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力争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政府共建研究院、市级备案新型研发机构、市级产业创新联合体等创新平台4家。
三是强化企业创新培育。建立健全“泛科技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升高’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重点科创企业培育”五级梯次培育机制。预计到2023年底,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850家,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净增60家,保有量达500家,培育市雏鹰企业5家、瞪羚企业3家、独角兽培育企业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持续保持在60%以上。
(二)外引内培,壮大创新主体规模
一是推动科技招商专业化。成立专业化的科技招商队伍,联动主题载体或楼宇、板块同招商、共推进,形成聚焦产业、分工明确、各有侧重的科技招商工作体系,通过强化对创新载体、科技人才项目、服务机构等各类创新资源的吸纳,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二是实现项目招引精准化。以全链条思维抓科技项目招引,精准聚焦“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人才集聚多、产出效益高”的科创项目,力争全年新增科创项目150个。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省产研院等平台,鼓励知名高校院所、社会团体在崇创办独立研发机构。
三是引导载体发展特色化。推动科创载体提质增效,实现载体从企业孵化向产业培育转变。以宝月湖生命健康产业园为试点,建立全链条、专业型培育孵化创新机制,积极打造高专精优载体。以三大园区为重点,支持各类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特色化发展;建立专业服务团队,聘任创业导师,帮助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创源科技园、中科科技园等建成国家级载体。力争2023年新增省级以上双创载体不少于6家。
(三)统筹资源,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一是加强协同创新体系建设。采取线上对接,线下互动,深入洽谈等方式,与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活动5场以上,达成产学研合作协议200项,技术合同输出吸纳成交总额突破60亿元。进一步放大半导体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效能,建成绿色低碳(节能环保)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优先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申报科技计划项目。
二是积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以科技计划项目及科技奖项为抓手,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组织通富微电、中集安瑞环等企业申报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力争连续5年有项目立项;重点省关注海外人才计划、科技类双创团队、科技副总类项目申报;组织中远船务等企业冲击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三是提升创新政策服务环境。继续办好“智汇崇川创新创业峰会”,持续扩大全区科技创新“朋友圈”;积极创建省创新型示范县市区,做好申报工作。加强科创配套服务,加快省级检验检测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建设,建成以市北高新区为核心的市级科创核心区。加强科研服务、科技推广、科技金融服务等领域的科创项目招引,出台科技服务业专项政策,力争科技服务业应税销售增幅达38%,新增规上入库企业3家。落地落实科技金融20条政策措施,激发金融活水助推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