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崇川区科技局
2020年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思路
来源: 崇川科技局 发布时间:2021-03-12 14:02 累计次数: 字体:[ ]

2020年,区科技局根据行政区划调整的工作要求,着力推进原崇川、港闸两区的科技干部队伍、科技型企业、平台载体等创新资源从“物理整合”到“全面融合”,围绕打造“创新活力城”,聚焦科技创新和双创生态建设,着力培育发展创新主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化政策体系,区域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一、2020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大力推进各项考核指标

全年三批次共申报高企316家,共有142家企业成功认定,高企保有量达348家,预计到年底,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达122家。截止目前最新数据,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2.42%,研发投入24.83亿元;预计到年底,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5%,企业科技研发人员数达13000人,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数占比达55%,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5%。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33.48亿元,每万就业人员中来华工作人数为4.981人。

(二)全面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一是重大项目奖项争创一流。帮助企业、载体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牌子。创芯SPACE获评国家级众创空间,通富微电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公示。国盛智科、中远海运船务、润邦重机获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立项,占整个南通大市立项总数的三分之一;同洲电子获省科技厅2020年省重点研发计划拟立项,奥蓝玻璃、中再生获评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北高新区获批省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检验检测类)。组织区内27家企业进行南通市科技创新型企业认定,其中南通盛邦制辊有限公司、南通觅睡方家居科技有限公司、南通康尔乐复合材料有限公司3家企业认定为科技创新型企业,钰泰半导体南通有限公司认定为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

二是区级政策体系不断优化。用好区“兴企通”平台,加快政策兑现速度,提高兑现频率。区划调整后,对原两区的区级科技政策进行了仔细梳理和融合,同时根据上级最新要求,编制了新崇川区科技政策。新版政策兼顾了原两区创新资源的差异,相互补充、突出创新激励,努力实现政策的融合、优化、扩容。政策体系包括区级项目立项、创新型企业培育、企业研发奖励、产学研合作补助、技术转移奖补、科技金融、科技平台奖励、科技进步奖奖励、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创新创业大赛奖励、科技配套奖励共11个种类,政策覆盖面有了进一步扩展。

三是新兴产业培育持续发力。引入优质平台,通过上海电科所的渠道资源广泛招引人工智能项目,成立人工智能专项产业基金,亿元项目博信机器人成功落户崇川。以崇川开发区南区为人工智能产业主要集聚地,目前已签约项目4个,拟签约项目3个,在谈项目3个。大力挖掘市北高新区的潜力,以市北科技城和科学工业园为载体,围绕汽车电子产业、5G通信产业,深耕高新区特色产业链培育招引,园区内培育出高企67家、上市企业4家。

二、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是高企培育后劲不足。高新技术企业源头储备有限,我区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较少,为305家,仅为全市的6.18%;楼宇经济发展虽不断提速,但还处在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发展的阶段,且小微企业较多。通过近两年的高企认定工作,可以看出我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不强、尤其是新申报认定的企业,在质态上不占优势。同时,我区企业法人数基数大,导致分母过大拉低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占比。

二是研发投入增长较慢。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因销售下降研发费用投入力度随之降低;个别大型企业严重脱幅。国家出台针对疫情期间的社保免征政策,也导致占据企业研发费用中极大比例的研发人员工资支出降低。受产业质态制约,原崇川区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仅为83家,原港闸区以传统纺织和船舶配套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天生港电厂、华能电厂、大众燃气等企业体量大却无研发,全社会研发费用投入难挖掘、难上报。

三、2021年工作思路

2021年,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持续提升核心引领力,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创新体系,以南通打造区域创新之都为动力,强化与通创区双向融合,集聚一批引领性产业,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全域创新区。

(一)在指标上全力拼抢

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准确把握高质量考核指标,全力答好“必答题”,完成市考核指标。聚焦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技术合同成交额、全社会研发投入等重点考核指标,强化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层层传导压力,着力把握“时间节点”,形成“年前谋划,年初计划、年中优化、实时跟进”的工作节奏。

(二)在方法上勇于突破

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探索成立区科技创新委员会,统筹推进全区科技创新工作;联合组织部人才办推进“创新服务团”制度,紧密挂钩人才类企业、新晋科技型企业、成长型企业,当好企业的政策宣传员、工作指导员、问题服务员。用智能化的手段提升工作实效,启用研发费用辅助分析软件,按月度、季度和年度对全区库内企业研发费用填报情况进行分析梳理,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走访和业务培训。做好超前谋划,结合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崇川产业布局导向、科技发展指标、企业家座谈会意见建议,制定“十四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提高工作的前瞻性。

(三)在举措上务求实效

一是强化政策落实。进一步落实各级科技政策及产业发展政策,积极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紧扣中小微企业的创新需求,培育一批国家科技中小型评价入库企业,实施“通创币”、“创新券”等科技项目,鼓励企业购买第三方科技服务、科技成果,共享大型仪器等服务,减少创新成本,激发企业积极性。搭建银企桥梁,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加快实施《崇川区“科创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细化流程操作,规范资金管理。

二是深化项目管理。以科技计划项目及奖补资金为抓手,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规范开展区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对2021年到期科技计划项目进行验收,同时根据十四五科技工作要求,结合全区产业发展动向、市科技局科技政策调整变化,引领性地编制区级科技计划项目指南,组织实施2021年区级科技计划项目。继续推动人工智能项目的引培,扶持已落户的博信机器人、芯睿科技等项目做大做强。

三是优化创新环境。将科技政策宣讲与“创新服务团”、“首席服务员”工作紧密结合,切实提高科技政策知晓率和覆盖面。组织开展高企申报、技术合同登记、全社会研发投入填报等创新实务培训,加强对科技服务机构和企业的业务辅导。积极开展产学研活动,推动企业与高校间的深度合作,吸引外埠及本地高校院所与我区企业共同攻克技术瓶颈、联合申报各级各类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动科技服务业、技术市场和科技中介组织发展。做大做强技术转移服务队伍,鼓励技术服务机构及技术经理人依法开展技术转移服务。进一步发挥市北高新区省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检验检测)的作用,努力形成更多领域的科技服务业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