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农业农村和水利工作计划
按照区委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工作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全区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全区“提升首位度、全省争进位”的目标定位,进一步找准农水工作在建设“一区五城”中的定位,进一步明晰我区滨江型都市农业农村的定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治水管水兴水新格局,努力破解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农村工作空间不足、城市建设行为影响河道水系生态等老问题,突出高而精、融而美、小而特,持续打造、放大都市农业农村特色品牌;聚焦补短板、强监管,把水美崇川品牌树稳创优,为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力量。
一、2022年主要工作目标
2022年我局坚决落实区委、区政府和上级行业主管部门各项决策部署,在不折不扣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努力实现三个“更”的目标。
一是都市农业特点更加鲜明。全面完成南通都市农业公园建设任务,完成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环城生态农业产业带初步形成,高标准农田占比超60%,机械化水平超95%,粮食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再培育市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家,农产品电商进一步提档升级,线上“点菜”服务社区覆盖率超80%。
二是农村和水生态环境更加宜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长江禁捕和畜禽禁养理念深入人心,加拿大一支黄花等外来生物物种得到有效控制;再培育2个市级乡村振兴示先进村,农村地区环境显著提升。实施23项河道整治和水环境提升工程,全区河道疏浚率、河道贯通率均达到40%,高质量治水示范面积超100平方公里,力争基本解决我区河道污染源头问题,水环境全面改善。
三是民生保障水平更加殷实。全区安稳度过汛期、无重大动物疫病疫情发生、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形势稳定,被征地农民安置率和保障率持续保持100%;全面完成“政经分离”改革,集体经济组织活力进一步增强,全区涉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年收入60万元以上。
二、2022年工作举措
(一)努力升级壮大城乡涉农产业。
以都市农业产业集聚的南通都市农业公园建设为总抓手,充分发挥我区优质农产品种植、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电商、休闲农业等四大涉农产业优势,全面推进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
一是努力升级农业生产技术。一方面深入推进与南京农业大学、沿江地区农科所、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等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和江苏农垦等专业生产主体合作,围绕2023年底前完成1.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总目标,按照核心示范先行,完成1000亩核心示范区建设和0.9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确保年底前全区高标准农田占比超60%,机械化水平超95%,为全区争创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指导,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开展耕地地力提升工程,提高土壤等级,确保粮食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
二是努力升级传统农业产业。一方面努力打造农业农产品精品品牌,坚持把优质稻麦、设施果蔬等特色农业产业摆在重要位置,鼓励南通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江苏农垦、飞悦农业等专业生产主体协作,围绕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品种品质改良,打造“南通良食”等精品农业农产品品牌。另一方面努力打造农业旅游品牌,大力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和农旅融合发展,以建设南通农业公园为总抓手,持续优化农业旅游功能布局,推动北部的陈桥、幸福,东部的秦灶、钟秀,南部的狼山等板块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打造以南通都市农业公园为核,串联奇妙农场、青青牧场、青龙桥葡萄观光园、花桥园艺场多点的环城生态农业产业带,全力打造农业旅游崇川品牌。
三是努力升级辖区农业企业。一方面打造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涉农企业培养力度,推动辖区农业企业提档升级,推动南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四季食品城等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以江苏超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加快开发智慧农业关键技术装备,提升农业信息化技术服务水平;力争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家。另一方面升级农产品电商企业,加快农产品电商人才培养,鼓励飞悦农业、菜菜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网上销售,进一步拓宽“飞悦农业”“菜菜网”、“绿农在线”电商社区发展领域,优化“菜菜网”社区型农副产品冷链配送智能绿色运营平台,壮大农产品销售手机APP客户群,促进农业生产及其产品与全区居民在社区内高效对接。
(二)大力推进美丽城乡建设和水环境治理。
认真落实省市美丽宜居城市部署,扎实开展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和水环境治理工作,协力全区美丽城乡建设。
一是大力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一方面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模式,实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持续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确保全区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达98%以上,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90%;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确保秸秆还田率和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5%和100%。另一方面大力保护城乡生态环境,落实依托区、街道、社区(村)三级长江河长兼职网格员,开展十年禁渔、长江保护法宣传、巡查工作,巩固退捕禁捕成果,确保长江“十年禁渔”铁令生威;严格执行畜禽禁养区制度,长效开展 “大棚房”督查,扎实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加强对“一枝黄花”和福寿螺等外来入侵生物管理,认真开展秸秆禁烧巡查,全力保护城乡生态环境。
二是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在2021年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培育经验基础上,围绕“产业兴旺、生态易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工作目标,加大考核力度,加快项目实施,创新培育举措,力争2022年再培育乡村振兴先进村2个,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培育出典型和示范样板。另一方面持续推进协作联建,加大东西部地区结对帮扶力度,继续做好与汉中宁强、佛坪、留坝三县结对帮扶支农领域工作,协力三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继续实施“千企联千村、共走振兴路”行动,根据省工作部署和考核要求,全面完成村企联建和南北挂钩任务,积极打造推介一批村企联建典型。
三是大力抓好城乡水域环境治理。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总基调,科学推进水环境治理,扎实开展河长制工作,全心打造“水美崇川”。一方面大力实施区域治水工程,科学调整完善崇川区水系规划,预算投入1.5亿元,重点实施23项河道整治和水环境提升工工程,采取清淤、贯通、新建导流墙和控制闸等工程措施,努力改善部分河道仍然存在的水系不畅、淤积严重等突出问题,对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全面提升城乡河道引排水能力和水生态景观水平;持续开展河道畅流活水工作,对部分闸站、堤防进行除险加固和维修提升,充分利用沿江和骨干河道周边的闸站作用,科学调度水利工程,加快主城区的水体循环,助力提升河道水环境面貌。另一方面扎实开展河长制工作,紧抓河长履职这个“牛鼻子”,聚焦岸线占用、雨污混排、污水直排、沿河违建等老问题,持续强化“两不断、一跟踪”,做到“四乱”问题动态清零,年底基本解决我区河道污染源头的问题,落实河道长效管护机制,明确河道管护责任,为建设现代水网保驾护航。
(三)全面落实农水领域各项民生保障。
坚持以民生为出发点谋划推进工作,全面提升农水领域民生保障水平。
一是全面构筑水旱灾害、动物疫病和农村疫情防控防线。一方面全面构筑水旱灾害防线,充分发挥防指办统筹协调作用,切实落实防汛责任制,密切关注天气形势及雨情、水情变化,完善防汛应急抢险队伍建设,充实防汛物资储备,做好防台防汛准备;对部分闸站、堤防进行除险加固和维修提升,消除安全隐患,科学合理调度水利工程,扎实开展防汛应急演练、业务培训,提高闸工防汛业务技能,确保全区安全度汛。另一方面全面构筑动物疫病和农村疫情防控防线,严格落实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强化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培训与法规宣传,扎实做好狂犬疫苗等疫苗接种工作,加强免疫效果监测,确保全区无重大动物疫病疫情发;另外,安排机关工作人员协同属地街道帮扶全区15个行政建制村落实重点人员监测管理、重点场所疫情防控,主要道路集中管控,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充足等措施保障,扎实构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防线,同时切实强化农业基地、农产品交易市场、农村种植人员和水利工程工地闭环管理, 加强对城郊结合部货车动态监管,确保农水领域疫情防控形势稳定。
二是全面深化农村集体改革。一方面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研究制订《崇川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规范农村财务管理行为,开展专项检查,加强农村会计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全区农村“三资”管理专项业务培训,定期组织涉农街道涉农村(社区)财务开展评账赛账活动,按照三资专项审计三年全覆盖目标,对辖区内30个涉农村(社区)开展专项审计,将我区农村财务管理水平推向更高的管理层次。另一方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机构职能、人员选举、议事决策、财务核算、资产管理“五个分开”为主要内容的“政经分离”改革,推进109个涉农村(居)委会和股份经济合作社全面实行分账核算,同时认真落实《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农村产权线上交易,全力提高村(涉农居)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水平,力争每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的目标是达到75万元以上;其中,70%以上村(涉农居)超过100万元,30%以上村(涉农居)收入超过150万元,切实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及收益。
三是全面夯实失地农民安置保障。一方面根据《崇川区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安置有关问题的操作方案》,开展征地安置培训,推进征地安置工作规范化,按照“即征即保”原则,全力做好社会事业和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的征地安置,及时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加强对征地项目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的监控,继续加大矛盾的化解力度,定期召开安置办联席会议,协调财政、住建、社保、信访等部门,妥善调处涉地信访矛盾,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遏制新增信访问题,稳步、有序的做好失地农民征地安置和社会保障工作,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