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社局将继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继续高质量推进稳就业、聚人才、强保障、构和谐四大民生工程,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扛起人社担当,作出人社贡献。
(一)加大人口导入力度,打造聚才“洼地”、育才“高地”、留才“福地”。建强聚才引智载体。优化博士后管理工作,构建人才发展“生态圈”。实施“博聚崇川、创赢未来”计划,建立并更新重点企业信息库,指导企业申报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并推荐优秀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申报晋级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聚力高校引才活动。持续强化“南通日”高校招聘和校招推介工作,优化云端引才服务。做好崇川“云就业”项目,持续推进拓宽引才聚才渠道。建优人才培养平台。巩固已有“产业人才培养联盟”建设发展成果,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聚合新质生产力链主企业、新就业群体第三方运营机构加入联盟,力争联盟合作产教融合出实效。探索开展涵盖数字技能类、生产制造类、生活服务类、康养产业等多个领域“技能夜校”培训新模式。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全链式开展职称服务,构筑人才创新“强磁场”。建立常态化职称宣传机制,指导企业开展职称自主评审。优化职称申报模式,通过江苏人社网办大厅创新推行无纸化评审,以高效数字化服务促人才发展,实现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的长效优质循环,为人才成长加速。
(二)提升就业创业质量,持续深入推进就业优先战略布局。聚焦重点群体,多渠道促就业稳就业。依托“3+5”八位一体的就业服务矩阵,规范化建设3家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结合岗位需求和求职者‘自画像’,强化供需匹配,切实以数字化赋能就业工作提质增效。力争2025年新增就业2.5万人,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2万个。帮扶1000名五类就困人员实现就业。打造人才队伍新质态,实现技能人才量质齐增。积极推广“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扩大特级技师与首席技师评聘企业覆盖面,全年至少开展3场以“精于工 匠于心”为主题系列职业技能竞赛。阶梯式技能培训100期,培训4000名城乡劳动者、新增培育1000名高技能人才。强化载体赋能,多元优化创新创业孵化环境。突出政策引领,整合创业资源,强化园区支持,聚焦主导行业,积极培育区级创业孵化基地,引导园区植入更多的人社增值服务,努力服务更为完整的特色产业链及优势互补的企业集群。全年新增扶持2100人成功创业。
(三)稳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织密民生保障网。序时推进参保缴费。动态比对被征地农民、退捕渔民参保状态,做好参保政策宣传及告知,提高被征地农民的参保率,做到应保尽保。高效提升数字化经办水平。推广城居保自助认证和自助查询,引导参保人员自助办、掌上办。拓宽省级“暖心居保”品牌建设及集体补助试点建设范围,确保政策落实,提升参保人员满意度。持续挖掘银发人员力量。充分发挥自管组织协理员夕阳红志愿者的作用,做好年度领取企业养老金资格认证工作。
(四)巩固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成果。健全劳动关系治理体系。探索建立全区劳动关系预警监测系统,以用人单位主动提供、数据共享和工作人员线下日常重点排查、采集相结合。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和调解机制建设、调解员培养,推行调解员持证上岗制度,努力完善四级调解机制,打造基层劳动关系协调工作亮点品牌。规范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贯彻执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等“三项制度”。构建完善欠薪风险隐患排查处置机制,加强欠薪风险隐患排查及处置,针对欠薪性质不同分类处理,进一步畅通维权渠道。强化窗口接待和舆情处置。关注涉薪舆论动向,准确评估欠薪风险,做到线上舆情管控与线下案件处置同步进行,确保职工工资支付有保障。提升争议仲裁调解效能。完善劳动纠纷联动处置机制,充分发挥联合调处中心、金牌调解组织等多元化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作用,在新就业形态及商业综合体等领域,创新探索调解工作路径,柔性化解劳动人事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