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区人社局围绕全区“聚力四个年、提升首位度”发展要求,紧扣“服务发展、保障民生”总定位,统筹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面落实三大百日竞赛和百日冲刺等重大部署,聚焦人口集聚、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等重点,全面推进市、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重点工程和高质量考核重点指标。今年崇川被列为全省首批省级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之一,申报建成省级留创示范基地1家,省级乡土人才示范工作室1家、大师工作室4家、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2个。
一、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一)就业创业持续向好。就业渠道持续拓宽。积极打造现场招聘、网络招聘、直播招聘“三位一体”的供需对接平台,推出“云就业”招聘模式,实现线上招聘常态化、直播招聘天天有。全年开展“云就业”线上招聘106场、直播招聘210场,1399家企业的HR上线直播带岗,累计提供就业岗位3.68万个,新增就业3.56万人。常态化的“云就业”招聘模式,有效地化解了辖区重点用工企业的难题,先后为大生集团、通富微电、通机股份、涵润汽车等重点企业批量招聘近千名员工。就业援助更加精准。把高校毕业生、退伍士兵、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重点群体作为就业援助工作的重点,提供“一对一”、“一站式”精准帮扶;针对不同对象,举办专场招聘会,精准提供相匹配的岗位。同时积极开发社区基层公益类岗位137个,托底安置了91名就业困难人员;为1621名失业人员认定就业困难类别,其中1556人实现就业。创业氛围不断升温。突出政策引领,注重整合资源,强化园区支持,助推创新创业。以创建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为引领,组建崇川区创业导师库,成立“政策专员”队伍,常态化开展创业联盟政策宣传,精准开展创业指导,帮扶2312人创业,带动就业6243人,落实各类创业补贴105.7万。
(二)人才引培量质齐升。各类人才集聚加速。根据全区《人口集聚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整合部门服务职能,打通影响人才集聚和发挥作用的痛点堵点,实现各类人才落户“零门槛、无障碍”,人才服务“一站式、全方位”,为全区产业繁荣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为全市人口集聚扛起主城担当,全年引进高校毕业生13500人。人才培养取得成效。新增留学回国人员102人,发放各类高层次生活津贴125.3万元;新增中远川崎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发放博士后载体引培奖励35万元;新增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3513人次,申报兑项高级职称奖励142.4万;获评省级乡土人才示范工作室1家、大师工作室4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家;建成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2个。技能培训力度加大。新增高技能人才1025人,技师、高级技师168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取证数5109人,申报技能人才补贴405万元。开展各类技能培训80场,培训人数4410人,申报各类技能补贴160万元。积极开展助企纾困。崇川为辖区725家企业20069名职工开展留工培训,申报补贴1003.45万元;为2010家企业发放助企纾困社保补贴543万元。
(三)人事管理得到优化。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坚持高标准、高要求稳慎推进各类人事、工资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开展岗位设置工作,全区政府部门、各街道所属106家事业单位全部完成岗位设置工作。规范各类人员招聘。积极开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编外辅助人员及各类区属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工作18次,招录738人。统一薪资管理。全区事业单位工资业务上线省平台,实现新老系统平稳过渡,完成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完成薪级工资晋升、调整。
(四)社会保障全面覆盖。持续扩大参保覆盖率。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城乡居保参保覆盖率。全年城乡居保缴费人数 4005人,征缴 1520.55 万元; 新增被征地农民5060人。规范社保资金发放。严格执行社保资金领取月核、季查、年认证三级资格认证制度。通过数据比对、现场认证、智慧人社APP认证等多途径,认真做好离退休人员、供养亲属领取社保待遇资格认证工作,累计发放各类社保资金2.42亿元(其中被征地农民保障资金2.12亿元)。优化退休人员管理。全年新增3600名退休人员纳入社会化管理,纳入管理服务的退休人员达8.8万人;开展第八轮退休人员免费健康体检,5.02万个退休职工将有序参加免费体检;持续打造“夕阳红”退休人员志愿服务品牌,丰富退休人员生活。
(五)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成效。构筑了“党政联动、部门联动、区街联动、监裁联动、调裁联动、裁审联动”六位一体劳动关系区域现代化治理体系,初步建成劳动关系预警监测系统,成功在南大街等商圈了打造了商圈公共服务“驿”站,构建了“人社+工会+法院+N”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规范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和保障机制,全面开展辖区企业劳动用工书面审查,组织开展治欠保支专项行动,全年处置涉及农民工欠薪案件16起,涉及人数 93人,为广大农民工兄弟追回劳动报酬85.21万元;查处国家大要案1433件,其他案件2792.4件,有效地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提升争议仲裁调解效能。持续打造规范化的街道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庭,通过“阵地前移”,以柔性方式最大限度化解劳动争议。全年各级各类仲裁、调解组织共接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2018件,涉及职工2132人,调解成功率达到70%。,其中10人以上集体劳动争议案件7起,涉及职工121人,均得到妥善处理。
二、2023年工作打算
2023年全区人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市、区党代会、人代会重大决策部署,紧扣“服务发展、保障民生”总定位,创新思路、坚定信心、奋力攻坚,努力为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崇川贡献力量。
(一)以“引才、育才、留才”为目标,持续培育人口集聚优势。实施各类人才新政,拓宽人才引荐渠道,引进高校毕业生13000人。建设人才培育载体,全年新增回国留学人员105人,发挥“省级留创示范基地”的作用,多渠道发掘具有本地特色、业绩突出的乡土人才,助力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全年新增专业技术人员3500人,其中新增数字经济专业技术人才300人;深入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拓展各类技能人才上升空间,全年新增高技能人才800人。
(二)以“科学、规范、稳妥”为原则,充分激发人事管理的内生动力。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做好关事业单位急需人才公开招聘,不断调整、优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力量。完善事业单位薪酬体系,优化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激励机制,规范督促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发放,真正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加强编外人员用工管理,帮助用人单位建立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实现对各类人员规范化管理的目标。
(三)以“精准、务实、提质”为要求,全力提升就业创业的整体质量。全面促进就业稳定,全年提供就业岗位3.6万个,新增就业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积极发挥驻外招工引才服务站、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作用,精准引进企业急需紧缺人才,破解企业缺工难题。着力推动就业创业,促进辖区创业载体提档升级,打造国家级、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支持2100人成功自主创业;强化各类技能培训,全年开展失业人员培训4000人;持续开展以在岗职工为主体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在岗职工稳岗就业能力。帮扶就业困难群体,继续将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退捕渔民等群体作为就业援助的重点对象,实现精准就业帮扶。
(四)以“惠民、公平、可持续”为导向,稳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做好社会保险相关工作。继续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权益。继续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全年新增就业参保2.3万人。持续提升社会保障待遇。按照省市区统一部署,统筹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升保障待遇水平。规范保障资金发放管理,严格执行社保资金领取月核、季查、年认证三级资格认证制度,确保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优化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切实增强退休人员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五)以“专业、高效、和谐”为标准,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广综合改革试点经验,持续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培育一批省级优秀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规范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和保障机制,组织开展根治欠薪支项行动;开展“双随机”专项检查和执法专项行动,维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升争议仲裁调解效能,完善劳动纠纷联动处置机制,充分发挥联合调处中心、金牌调解组织等多元化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作用,全年立案处理案件结案率98%以上,裁决案件按期结案率100%。组织开展工伤预防认定工作,加大工伤保险政策宣传力度,不断完善工伤认定工作,做到“受理准、核实细、认定快”,督促建筑施工、船舶等高风险企业及时申报工伤,确保劳动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