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市北高新区全力推进科创项目、高新特精项目、优质工业和服务业项目的招引以及建设力度,集中资源,优化机制,不断推动高新区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具体到2022年工作,紧紧围绕高新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持续增强核心引领力、核心支撑力、核心吸引力,全力书写好“经济带动、科创引领、产城融合、战略发展”四篇文章。
一是做优经济建设的“内生潜能”。做好超前谋划、全员行动、园企联动,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园区经济蓬勃发展。保持稳增长。具体至2022年指标,力争完成四上企业招引30家,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0家,服务业企业40家,新增10亿元以上企业3家。做好专业服务业机构、营利性服务业、税源企业、基金类项目的培育、招引和落地工作。加快楼宇经济发展,做大楼宇税收,做好平台建设。加快促转型。实施融合创新培育示范工程,着力做好企业两化融合诊断服务,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打造“数字市北”。储备一批“国”字号、“省”字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力争培育省级智能车间2个,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市级首台套产品2个,市级融合创新示范企业3家,上市挂牌企业1家。全力攻项目。紧扣时间节点,力保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做到领先一季度,全年满堂红。继续以攻坚姿态抓外资促改革,健全完善外资服务工作新体制,力争2022年实现外资到账1.5亿美元。创新“云招商”,确保招商力度不减弱,进一步推动在手优质项目落地并不断挖掘新一批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优秀项目。
二是做大科创产业的“优势增量”。坚持在创新赛道上持续发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创新主体培育上找支撑、在创新项目招引上寻动能,在创新人才吸纳上出实招,全方位融入南通沿江科创带建设。支持科技人才创业。在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顶尖人才招引上,增强政策的吸引力和创造性,在江海英才、紫琅英才的基础上,适度放宽对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高层次人才补贴标准,吸引更多高端人才纷至沓来。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实施科创项目集聚工程,以战略发展眼光,遴选和招引一批创新“尖兵”;深入拓展产学研合作交流,重点加强一流高校合作,持续导入科创资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牢牢牵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紧紧围绕汽车电子、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需求,重金激励创新主体开展项目联合攻关,着力强化“卡脖子”领域技术攻关,“多点突破”提升关键技术的控制力。
二是做好产城融合的“华丽蝶变”。贯彻产城融合理念,围绕“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发展理念,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加快科技地标建设。围绕创新活力城,打造高端、专一、精准的特色产业园,积极推进裸眼3D户外广告投放,赋予北大街核心商圈以未来感,打造成为市北高新区重要战略窗口。完善园区功能配套。加快市北邻里中心建设,打造成为科创载体、企业孵化、商业配套为一体的高端科创综合体。加快完善北城商业配套,重点引进和培育现代化大型商业广场、品牌旗舰店。2022年五星级威斯汀酒店预计投入使用。加快宜居生态建设。围绕“水韵生态城”,沿用先进区域生态治理经验,以市北科技城绿化景观、生态水网为样板,筑牢发展“绿色屏障”。将高新区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创的“绿色智慧”生态新城。
三是做强引领发展的“战略高地”。加快集聚科技金融资源。充分利用园区公共资源配置优势和企业市场化专业运作优势,打造完备的基金业垂直生态,大力吸引天使投资、VC投资等创业投资基金,协助园区企业在培育、成长、壮大等不同时期融资需要。做好企业科创板上市培育、帮助企业导入上市所需要的科技元素,同时利用好产业投资母基金,在政策层面、资源导入、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企业上市提供支持。打响前沿创新交流品牌。通过“市北高新BOSS堂”,在国内定期开展产业交流,加强与全球顶尖创投资本家的对话合作。广泛链接高水平创业者、创业导师,通过前瞻性、专业性的企业画像,精准链接各类优质创新资源要素,精准集聚具有推动重大技术革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才。打造沪通合作示范园区。以南通站交通枢纽重点片区改造为抓手,以整合陈桥街道空间资源为手段,链接南通西,成为上海入通第一站,大力导入上海创新资源,发挥“长三角共建省际产业合作示范园”品牌效益,打造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