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2025年工作计划
2024年,市北高新区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及三中全会精神,紧扣“省重点、国家级”目标定位,紧抓快干,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一、2024年工作回顾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市北高新区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六项重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综合成绩连续四个季度在园区组夺得红旗。
一是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经济运行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园区第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0.24亿元,总量历史性跃居全区首位。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89亿元;规上工业应税销售150.1亿元,同比增长7.8%;规模工业产值完成170亿元,同比增长14.8%;规上重点行业服务业营收完成26.81亿元,同比增长8.92%。月度评估前11个月中共9个月取得园区第一,入库四上企业120家,全区第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36亿元,完成率86.5%,高技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17亿元,完成率122%,技改设备投资完成7.3亿元,完成率207%,完成率均列全区第一。限上批发业销售额332.79亿元,同比增长0.6%;限上零售业销售额54.25亿元,同比增长38.7%;限上住宿业营业额1.86亿元,同比增长84.07%;限上餐饮业营业额3.45亿元,同比增长35.96%,增幅远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二是“双招双引”成效显著。紧紧围绕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汽车电子三大主导产业及服务业繁荣发展,优化完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和资本招商4个产业分局,突出产业招商、专业招商、以商引商,对接重点项目60余个,形成“每周有客商、每月有签约、每季有开工”的良好势头。全市首支QFLP基金光速合远基金外资全部到账;南通首家城市奥莱·荟品仓火爆开业。全年签约项目近40个,完成市考认定项目14个,其中5亿元以上内资项目10个,3000万美元以上重大外资项目4个。招引科创项目33个,人才项目15个,园区第一。
三是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明确项目推进路线图和时间表,实行挂图作战、责任到人,在全市项目评价综合排名稳步提升。省重大百亿级项目通富通达实现开工,全年新开工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个,累计投资额10.46亿,完成率92.96%;新竣工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个,累计竣工率85.71%。转化达产5亿元以上项目累计完成4个;专精特新项目完成3个,新增设备完成投资2.28亿元。
四是科技创新提优提质。科创人才工作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园区第一。全年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5家,高企保有量达156家,保有量全区第一。全年申报入选区“紫琅英才”项目数15个,有效申报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数12个,有效申报科技部火炬人才计划数5个,启明计划入选5个。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3.3亿,占规上工业总产值达68.15%,同比提升6.52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7.16亿元,强度达5.2%,全区第一。百优达科技“透析人工血管”获批国内首款上市注册证;格陆博科技“多层融合控制系统”获省首批前沿技术研发计划专项资助;市北生物医药研究院研发的多肽偶联药物实现市场效益超千万元;累计培育8家独角兽、潜在独角兽企业,占全市总量2/3,市北高新区获“全国首批省级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南通市北高新区聚能湾孵化器”和“上海聚能湾南通加速器”双向科创飞地挂牌成立。
二、2025年重点工作目标及工作思路举措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市北高新区将围绕“全力当好科创主阵地,奋力迈向国家级,打造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先行样板区”目标,切实高效抓好经济运行、双招双引、项目建设等各项重点工作,确保全年经济GDP增长不低于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以上。
一是全力争创国家级。按照工信部国家级高新区创建指标体系相关要求,结合国家发改委新修订园区四至范围的主导产业结构,采取“一月一跟踪、一季一反馈”的工作模式,实行专班小组推进,推动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各项工作进一步落实落细。编制高新区战略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引领主导产业集聚发展。紧盯关键指标,对标对表抓推进,确保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占园区营业收入比重50%以上,土地集约利用排名始终保持在全省园区排名前三分之一。积极向上沟通,为创建工作争取更多资源、各方支持。
二是深化融合促合作。深化园区合作共建,全力打造沪通融合样板区。抢抓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建设机遇,发挥市北与上海静安区深度合作优势,加快拓展区的谋划建设,推动“南通市北高新区聚能湾孵化器”“上海聚能湾南通加速器”双向“科创飞地”实体化运行。尽快设立不少于3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上海市北高新集团新成立的现代服务产业管理公司开展实体经营业务,完善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健全定期会商、合作招商、活动联办、人员互访等四项机制,推进两地深层次、高效率交流协作。不断放大品牌效应,续写跨江合作佳话。
三是经济运行强调度。加速“存量优化”、“增量崛起”和“质量提升”,打造城市经济发展新名片。紧扣高质量发展总要求,对重点指标加强过程跟踪与监测预警,及时研判形势、研究对策,推动经济运行“高开稳走全年进”。做大做优先进制造业,力争全年完成规模工业应税销售170亿、规模工业产值增幅15%以上,确保全年新增1家30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1家20亿以上企业、3家5亿元以上企业。发挥主城区位优势,推动内外贸易规模提升,以“荟品仓”开业为契机,提档升级365消费街区,确保全年规上重点行业服务业营收增幅15%以上、限上零售业销售额增长15%以上。加快外贸集团培育扶持,鼓励做大做强,力争全年限上批发销售额增长10%以上、外贸进出口额增幅10%以上,力争新增外贸增量20亿以上。确保外贸集团、联盈、振家邦等项目带来30亿元以上的批发增量,荟品仓、顺店、红升汽车、万象城等带来5亿元以上的零售增量。打造特色楼宇平台,形成“一楼一品”,新增星级主题楼宇2座,净增楼宇税收超5000万元。加快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全年新增入规纳统企业110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超10家。
四是双招双引求突破。继续实行“一月一晒单、一季一点评”,开展“招商大比武”,实现项目大突破。瞄准“3+1”主导产业,深耕上海、北京、深圳等重点区域,深度对接产业园区和行业协会,精准筛选信息,加大推介力度,提高招商引资效率。探索“基地+基金”协同招商模式,利用资本撬动优质项目。着力以商引商,围绕通富、越亚等龙头企业延链补链强链,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乘法效应”。
五是项目建设快推进。围绕“进五争三”目标,继续采取“一月一检查、一季一观摩”的方式推进。建立一张责任清单、一份序时进度表,紧盯节点清单化推进、针对问题销号式管理。继续实施领导挂钩制度,强化统筹职能,加大项目捆绑考核力度,压实工作责任。实行全程代办,强化后续跟踪管理,密切关注项目动态,督促规范建设。全力保障在建项目早竣工、早运营,推动招商成果及早转化,发展增量迅速形成。
六是聚力创新转动能。突出创新第一动力,强化科技支撑,全力打造创新发展先行区。开展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新增独角兽(潜在)、瞪羚企业15家以上,确保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超65%,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高企保有量超160家。确保签约产学研项目25个,合同金额10万元以上。完成发明专利申请超500件、发明专利授权450件、PCT申请5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9件,新入选江海英才、省双创人才数不低于1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