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市北高新区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安排
来源: 市北高新区 发布时间:2023-01-27 14:41 累计次数: 字体:[ ]

2022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北高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高新区上下紧扣“创唯一、争第一”的年初目标,以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努力争先创优进位,全面提升发展水平,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年终考卷”。这一年,最鼓舞士气的是季度高质量考核实现三连冠。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高新区惜时如金、闻令而动,在双招双引、科创人才、经济运行等板块勇夺季度单项红旗,在全市开发园区项目建设考核中拔得头筹。这一年,最令人欣慰的是在全省高新区评价中实现九进位。对全市科技创新的引领辐射带动功能进一步凸显,尤其在推动“双创”政策落地、扶持“双创”支撑平台、构建“双创”发展生态等方面成效明显,获省政府督查激励。这一年,最卓有成效的是产业片区规划成功破题。市北集成电路产业园、宝月湖生命健康产业园两大片区规划受到市区两级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实地调研、亲临指导,片区开发建设提速提质提效。

一、2022年重点工作总结

一年来,突出稳中求进,经济发展持续提质提效。主体指标逆势上扬。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32亿元、序时完成率78.97%;全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20亿元、增长5%,服务业增加值120亿元、增长5%;工业投资增长64.53%;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6亿元,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50亿元、增长10% ;重点行业服务业营业收入预计完成15亿元;限上住宿餐饮营业额增幅预计完成2.5亿元。产业集群蓄势做强。实现规模工业应税销售114亿元、服务业应税销售950亿元,两大优势产业链应税销售占比超80%。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4家,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30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20亿元。市北科技城获评省、市两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发展质态持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41.59%、53.26%。奥易克斯获评四星级上云企业,大安消防技术获评四星级上云企业,国全自动化、狼王科技、中研宜普认定市级首台套,奥易克斯、狼王科技成功认定市级智能车间;狼王科技、中研宜普成功认定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南铭电子成功获评省级新产品新技术;全年共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家;长岸社区、祖望社区已认定通过便民生活圈建设。年底预计认定南通品牌首店12个。高质量打造资本市场“市北板块”,海容水务已完成挂牌,钰泰半导体、奥易克斯、东方塑胶均已进入上市流程,科凯生命、格陆博等上市苗圃企业均已完成C轮融资。

一年来,突出量质并举,重大项目实现快落快转。招大引强持续突破。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招商为先”理念,聚焦“3+1”优势产业链精准出击,组建专业化产业招商队伍4支,同时成立资本招商分局,为招引基金及基金管理企业落地提供全过程服务和对接工作,多次赴上海、深圳、苏州等地参加投资促进周活动,今年累计项目签约55个,累计投资额达230亿元,新签约10亿元以上项目8个,百亿级项目1个。益鑫通、海容水务、Manner咖啡等3个工业重特大项目,钰泰、怡亚通华东总部2个服务业重特大项目均顺利落地;总投资30亿元的中铁四局高端建筑智能智造总部项目和制造业外资重特大项目达亿建筑设备成功签约注册。以超常规的手段推动南芯半导体、英锐半导体、东久新宜等在手在谈重点项目落地转化,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驰而不息推进高质量项目建设,创新深化重大项目推进机制,积极协调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有效筑牢稳增长的“压舱石”。今年来,完成新开工重特大项目5个,累计投资额达20.1亿元,新开工亿元工业项目3个,竣工项目1个,转化达产1个。科凯成为全市首宗“带方案挂牌”项目,总投资10.6亿元的通富通科功率器件项目、总投资22亿元经纬恒润项目获市考开工认定。目前正全力推进宝月湖二期、涵润二期、百优达、思瑞、华聆等在建项目尽快出形象进度。土地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强化用地要素资源供给,突出“好项目优先、大项目确保”导向,加快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园、南通站交通枢纽片区,统筹做好规划空间保障工作。目前,共计完成各类土地盘活面积587亩,其中拆迁扫尾298亩,企业自主建设18亩,规划调整(杆线迁移)217亩,12家企业共计约483亩土地亩均税收同比提升。

一年来,突出创新赋能,发展活力越发充足充沛。创新主体持续壮大。大力实施“小升高”、“高升规”梯度培育计划,现已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3家,同比增幅达12%。宝月湖“芯”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新认定省级平台载体3家。科创项目累计新增28个,国家级高层次海外人才累计有效申报数50个;进入省“双创人才”计划申报推荐名单5个;新入选市“江海英才”计划6个;新入选区“紫琅英才”计划18个,均在全区保持领先优势。今年新引进市外制造业高企2家,获评雏鹰企业1家,瞪羚企业1家,独角兽培育企业1家,上市科创企业1家。创新浓度日益提高。三季度高新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3.94%,全年完成率100%;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7.64亿,占规上工业总产值53.26%;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数占比53.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收增幅68%,位居园区领先水平。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33家,提前完成全年指标。技术合同成交额目前完成近20亿元,创历史最好成绩。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全力接轨上海,跨江共建,大力推进复旦张江南通研究院、长三角多肽产业研究院建设,打造生命大健康产业的智力支柱,积极整合研究院和优势企业力量,努力构建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国家级实验室。

一年来,突出品质提升,园区环境更趋宜居宜业。园区功能持续优化。聚焦产业用地规模化、集聚化效应,积极拓展集成电路产业园的发展空间。《秦灶东部片区及幸福街道工业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完成规划公示,实现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约150公顷,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资源。普贤寺小游园、体育运动学校小游园建设基本完成。重大工程持续推进。在东、西两翼高点布局市北生命大健康产业园、集成电路产业园,邀请知名央企同步规划编制产业园区发展方案,同步谋划配套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和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为两大产业园发展提供资本支持,着力打造具有省级影响力的产业发展样板区。营商环境显著改善。建立完善企业服务机制,结合辖区重点企业开展“大走访”活动,主动上门倾听企业诉求、协调解决困难、提供精准帮助,顶格落实各项惠企纾困政策,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约1.5亿元。

二、存在不足

一是经济向好,但差距尚存。由于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巨大,规上工业总产值、限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增幅、建筑业产值、服务业投资等数据指标整体增速放缓。下阶段高新区将多措并举全力保障产业供应链安全稳定发展,通过企业走访,数据监控,政策宣讲,帮助园区企业落实政策,协助解决经营困难。

二是项目在望,但落实仍难。今年以来,园区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头号工程”抓紧抓实,顶格推进,全力以赴强攻招商、快上项目,项目落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对照序时进度,仍存在重特大项目储备不足、项目落地速度不快、外资到账进度缓慢等问题。下阶段将紧盯“双招双引”短板攻坚进度,细化解决路径,排定计划图、责任人,力争“双招双引”再出新实效。

三是资源待盘,但推进较缓。目前高新区正处于扩量提质、创新转型的关键阶段,资源资产利用效率不高与招商引资缺地、税收来源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亟待破解,同时由于资金保障、土地收储等问题,导致推进节奏未达到预期。下阶段将积极对接上级部门,尽快打通园区对供而未用、用而不足土地的分割、收储的实施路径,与投资方寻求合作,尝试通过导入多方资金填补资金缺口,尽快盘活低效用地。

三、2023年工作计划

围绕“科创争第一,全省争进位,市北进重点”的战略定位,全力推进科创项目、高新特精项目、优质工业和服务业项目的招引以及建设力度。集中资源,优化机制,不断推动高新区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具体到明年工作,应紧紧围绕高新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持续增强核心引领力、核心支撑力、核心吸引力,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打造长三角跨江融合产业发展新高地。始终树牢“项目为王”理念,贯彻落实好全市“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部署要求,坚持“科技招商、精准招商、资本招商”招商思路不动摇,奋力打造沪跨江融合产业发展新高地。高质量推进招商引资。压紧压实全员招商责任,深入落实全员招商体制机制,发挥宝月湖科创金融峰会等重大活动“放大器”“强磁场”作用,积极承接国家级、省级行业年会、发展论坛,全年举办集中签约、集中推介、集中开工等活动不少于10场次。以招商能力提升为根本,广泛开展名师带徒、结对辅导、传帮带等“老带新”活动,引导专业招商人员善用人脉圈、拓展交友圈,增强捕捉项目信息的敏锐度。围绕“落户项目规模体量再大一些、科技含量再高一些、质量效益再好一些、能耗排放再低一些”目标,进一步明确招商路径,既要招引落户一批能够引领发展、促进转型、增强后劲的重大项目,又要围绕“专精特新”招引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的亿元小项目。重点突破生命健康产业园、集成电路产业园等片区重大项目落地速度,加快荣石车创标准厂房招商。力争年度新签约项目60个,总投资额超200亿元,其中100百亿元项目1个,50亿元以上项目1个,10亿元以上项目4个,央企总部经济1个,隐型冠军、专精特新、单项冠军、(潜在)独角兽、瞪羚等新锐企业5个。集中力量突破重大项目。始终把重大项目招引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继续锁定“3+1”主导产业方向,瞄准央企国企、上市公司、行业龙头,加强集成电路、生命大健康、汽车电子、在线新经济等领域全产业链深度合作,招引一批示范性、标志性、突破性强链补链重特大项目。充分解放思想,对看准的重大优质项目全力以赴、及时出击、大胆决策,在各项政策上给予全力支持,力争东久新宜、英锐半导体、知名化妆品基地等重大项目加快签约落地。持续拓展项目用地空间,积极跑部跑省争取煤耗能耗、资金政策等支持,切实发挥大项目辐射带动作用。深化跨江融合发展。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方位学习上海、苏南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营商环境等领域好经验、好做法,加快推动产业、科技、公共服务等领域协同发展。用好复旦张江研究院、长三角多肽产业研究院等交流平台,合作突破一批“卡脖子”基础研究项目,在产业链构建上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力争打造1-2个合作载体。全力提升开放水平。持续增强国贸中心服务功能,支持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下沉国内市场,促进外贸进出口稳中提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发挥雨果网等知名服务商联动效应,加快打造省级跨境电商标杆园区。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精准招引重大外资项目,鼓励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产,力争实际到账外资1.5亿美元。

(二)以科技创新和上市公司培育为重点,助力全市沿江沿海科创带建设。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工作的“头版头条”,坚持招引和培育两手抓,营造“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良好创新生态。增强科技赋能。锚定产业高端化、布局集约化、工厂数字化、生产绿色化,全力招引有高科技含量、高层次人才、高成长潜力、社会资本关注的“四有”科创项目,提高新招引科创项目国家高企转化率。整合政策、技术、金融、智库等创新合力,立足“科创企业+”服务模式,积极对接专业平台、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广泛开展政产学研合作,确保新增合作产学研项目50个,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230家。做强人才总量。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顶尖人才招引上,增强政策的吸引力和创造性,在江海英才、紫琅英才的基础上,适度放宽对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高层次人才补贴标准,吸引更多高端人才纷至沓来。2023年目标引进15名区紫琅英才,完成市江海英才8名,申报省双创人才5名。打造创新平台。加速推进南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南邮南通研究院、市北生物医药研究院的落地服务进度,努力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提升高新区知识产权集聚区的综合实力,2023年确保成功申报“江苏省知识产权建设示范园区”。力争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实现新突破,全年新增发明专利100项,登记技术合同10亿元,新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攻坚企业上市。加强建“库”意识,重点关注科创项目、高新技术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分类分级建立拟上市企业三个库,形成有序企业上市梯队。制定上市和白名单企业配套扶持政策,设定合理的奖励标准,优先保障土地、能耗、信贷等要素供给,定期开展守法合规经营“体检”。压实“一企一专班”服务制度,科学谋划企业上市路径,有序推动“入轨—辅导—报会—上市”,力争1家企业成功上市,2家企业上市入轨,1家企业成功股改。

(三)以强有力的要素保障为支撑,打造精致高效专业产业园。坚持资源集约高效利用,落实好“3+1”特色产业发展支撑体系,继续做大增量、盘活存量,实行差别化供地机制,做到要素跟着项目走。持续攻坚资源盘活。坚持“亩产论英雄”,整合多方力量,力促腾笼换凤、退弱进强。综合采用自主提升、增容技改、引导转让、收购储备等方式,推动盘活低效闲置用地100亩以上。认真落实省、市、区工业用地提质增效实施办法,完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落实新进项目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等“硬约束”,定期开展跟踪评估,不断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力争工业用地亩均应税销售收入提升10%以上。加快重点片区开发建设深化与知名央企的片区开发合作,加快推进征地拆迁、规划编制、指标争取、市政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园要高质量开展片区编制、标准厂房招商、道路提升等重点工作,力争下半年满足落户项目建设需求。平稳保障财政收支运行。切实履行好财政资金保基本、兜底线的责任,多渠道筹集资金,优先保障债务付息、政府隐性债务化解等重点领域支出。密切跟踪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做好项目筛选、评估和备案,用好市、区两级产业扶持资金,导入市场化产业基金,确保不增加政府隐性债务。有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争取年度新增能耗总量指标,加快编制区域环评、片区环评和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实施细则,严格控制新增用能、能耗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严禁新增“两高”项目及产能过剩项目。按照“三线一单”要求,守牢项目招引、审批关口,落实节能审查制度,将单位GDP能耗和排放作为衡量项目质态的重要标准。

(四)全力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加快形成千亿级高新产业集群。全面落实市“营商环境提升年”“产业倍增三年行动”,加快打造高质量营商服务环境,推动形成招引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发展局面。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探索建立工业资源集约化利用制度,落实项目预审会、主任办公会、党工委会三级审查制度,加强项目招引、审批、建设阶段全周期管理。对照工业用地提质增效最新要求,全面开展落户项目“回头看”,督促企业在设备、工艺、能耗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确保新开工重特大项目6个,实物投资不少于20亿元,科凯、越亚二期、怡亚通等重大项目开建并有实质性进展,推动功率器件产品封装测试项目一季度实现竣工。持续推进培大扶强。深入实施分管领导和责任部门挂钩服务企业制度,常态化开展企业大走访行动,紧盯已竣工项目设备进场、投产达效等重点环节,加大政策奖励兑现力度,鼓励企业增加技改投入、优化工艺、更新产品,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拓宽销路、扩大产能,为落户企业提供一对一、点对点、保姆式服务,确保高新区全年应税销售和税收增幅全区前列。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围绕“拿地即开工”“企业全生命周期”,畅通项目审批、建设“绿色通道”,实行审批服务专员责任制,全面推进信用承诺制、容缺审批、项目预审,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持续推进宝月湖科创金融集聚区建设。紧盯产控、沿海、科创三大集团,以及交大菡源、上海嘉实、清科等一系列头部企业的工作方向,宣传引导基金、项目落地市北。适时建立集聚区专属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拓展宣传渠道,真正实现信息精准化传播,点对点服务,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赋能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