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崇川区司法局从“促法治、优服务、惠民生、保稳定”四个方面着手,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全力强化司法行政队伍建设,不断推动全面依法治区和司法行政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注重统筹协调,深入推进法治建设。一是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区工作。印发《中共崇川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2023年工作要点》《中共崇川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办公室2023年工作计划》,牵头推进中央依法治国办市县法治建设督察反馈问题整改,3大类34个具体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毕。开展“十四五”时期法治南通建设“一规划、两方案”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工作,对部分街道开展法治督察,并发出督察建议。二是持续推进复议应诉工作。今年上半年,受理区政府行政复议案件85件,审结72件,收案数和审结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37.3%和44.1%。审结案件中维持22件,驳回申请12件,撤销12件,确认违法4件,经协调撤回终止22件。直接纠错率22.2%,协调化解率30.6%。组织编写《2022年全区行政复议诉讼典型纠错案例汇编》,强化典型案例分析。下发《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区政府行政复议案件处理程序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规范案件审理流程,落实会商机制,完善卷宗归档制度。召开全区行政复议应诉工作推进会,部署全区行政诉讼案件败诉压降工作。每季度以崇川区复议委员会的名义制发全区复议应诉情况通报,指出存在问题、提出工作建议。完成行政复议基层联系点建设。截至6月底,两级法院审结的涉及我区的行政案件187件,败诉14件,败诉率7.5%,撤诉30件,撤诉率16%。三是规范推进备案审查和执法监督工作。今年上半年,办理各类项目协议、政府文件法制审查94件。确定全区2023年度重大行政决策项目3个、行政规范性文件项目3个,拟定年度行政规范性文件计划。对全区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初步清理、拟修订1件、废止3件、继续沿用18件。拟定年度执法监督工作计划,明确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规范行政裁量权行使,整理印发《崇川区行政执法免罚轻罚事项清单》。召开“执法力量进小区工作机制”典型案例交流暨执法培训会议。与区纪委联合开展行政执法中违规外包清理整顿“回头看”的现场督查,发放执法监督建议书5份,提出执法监督建议15条。
(二)强化主动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创新法律服务形式。全市“律动江海·法约三市”启动仪式在我区举行,全区21个服务点位由专职律师分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坐班服务,方便市民就近获得法律帮助。发动全体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开展“公益开门”大走访,参与率100%。成立区“台企法律服务团”,组织律师赴企业、园区开展法治宣讲。强化“产业链+法律服务”工作,与区委组织部共同开展“红链企航”品牌建设及产业链党工共建工作,推荐优秀党员律师参与“三师服务团”(律师、会计师、税务师),与区总工会共同组建崇川区产业链法律体检中心,深度助力产业链健康发展。二是南通天安数码城法律服务产业园揭牌运行。全市首届“企暖花开法治行”现场推进活动在我区举行,南通天安数码城法律服务产业园正式揭牌。按照“三中心两站点”建设思路,统筹调度,完善产业园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优化资源,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加强协作,建立崇川区企业法治体检中心。三是深化公共法律服务“微光”行动。开展公共法律服务“进商会”活动,目前已为南通江西商会、天安数码城联合商会提供现场服务,涉及企业400余家。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进楼宇”,为20余栋楼宇配备“法治管家”。加强与三大园区的协作,持续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进园区活动。我区“三融入”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提质增效的做法获省司法厅张晓伟厅长批示肯定。四是加大涉企纠纷化解。开展全区500人以上民营企业摸底调查,稳步推进民营企业调解组织的建立工作。启动了涉企纠纷调处“绿色通道”。整合法治宣传、公证、法援、仲裁、诉调对接等多项工作职能,为纠纷化解提供更加专业的法律服务和处置方案,有效预防和化解涉企矛盾纠纷。
(三)细化服务举措,持续提升法治获得感。一是大力推进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制定全区“八五”普法规划实施评估细则。深入开展春节、“两会”期间法治宣传及农民工学法活动周、长江保护法、三八妇女维权、“3.15”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主题集中宣传活动。在线上线下开辟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专栏。推动宪法公园建设,做好对接设计与项目跟踪。开展法治文艺巡演,在全区小学生中开展法治漫画征集。持续推广“崇小司”“崇小法”特色普法IP,将“法言法语”融入有趣的日常对话。在南大街、大生众创园区、龙信广场等集市设置法治夜市,线上线下精心打造崇小司学法小铺,将学法阵地延伸进法治夜市,拓展群众学法阵地。全面实施“法律明白人”培育工作,按照“一格两人”的总体要求,在全区931个网格培育1895名法律明白人。今年上半年有3个法治宣传案例入选司法部案例库。二是持续提升法律援助工作质量。打好岁末年初全面根治欠薪纠纷主动仗,推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法律援助工作机制走深走实。开展案件质量评查工作,重点关注“五类案件”办理情况,规范案件移交审查环节,建立从受理指派到结案归档的动态跟踪管控机制。今年上半年,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723件,提供法律帮助867件。开展案件质量评查工作,举办法律援助业务培训班,重点关注“五类案件”办理情况,建立从受理指派到结案归档的动态跟踪管控机制,在司法部案件质量评估中优良率达到100%,收到了江苏省法律援助中心的贺信。
(四)实化工作举措,持续护航基层稳定。一是开展践行“枫桥经验”深化多元解纷专项行动。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持续推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各级调解组织将欠薪企业作为重点领域、农民工群体作为重点人群、50人以上劳资纠纷作为重点问题来进行排查。高度重视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坚决杜绝民转刑事件的发生。上半年,全区各级调解组织共调处矛盾纠纷5219起,调解成功率99.7%。开展践行“枫桥经验”宣传月活动,通过公众号开辟专栏、进企业进网格、开展全区调解典型案例征集等形式,进一步宣传新时代“枫桥经验”。二是做好“两会”期间特殊人群管理工作。建立常态化安全隐患排查机制,进行滚动式排查。做好人员交付衔接工作,加强信息化核查和实地查访工作,实施“1+1+N”实地查访崇川工作模式,严肃打击违规违纪行为。社区矫正重点对象落实“包案”责任制,严格落实研判制度。社矫大队采取突击实地点验或远程视频点验的方式,每周两次对重点对象开展夜间巡查。慎重规范处理社区矫正处罚类案件,今年上半年共办理训诫21人、警告3人,提请撤销缓刑2人,较好地发挥了教育震慑作用。
(五)细化人员管理,持续激发队伍活力。一是深化党建引领。始终以“六有一提升”为目标,紧扣党建业务融合要求,贴合群众需求,不断提升“崇法行”党建品牌效能。每季度发布学习清单,组织各支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四敢”精神与业务会议精神融入学、结合学,推动党员干部思想提升。深化党建业务融合,擦亮总支“崇法行”党建品牌,常态化推进“一支部一品牌”建设工作,推出“尚法银辉”“秦理法”等党建特色品牌,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树立政治素质走在前的导向,形成党员发展培养梯队。依托区级机关第二片区党建联盟平台,引导在职党员融入社区治理、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提供法律宣传、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服务50余次,将为民办实事项目送到群众“家门口”。二是深化干部培养。聚焦年轻干部成长发展,不断提升干部培养工作的系统化、针对性。一是岗位练兵提素能。通过开展“司享汇”专题调研成果展示、“勇毅精进 奋勇争先”工作成果展示等练兵项目,以练促学,切实提升系统内年轻干部的综合能力。二是跟班学习促提升。采用“自主点单+营养配餐”的形式,制定2023年度司法所人员跟班学习方案,让年轻干部有人教、有人带,切实推动年轻干部快速成长,积极培育全科人才,增强队伍内生动力。三是深化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好党组集中学习、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谈心谈话等组织生活制度。突出廉政教育,把学习贯彻党章党规党纪作为全系统学习的重要任务,用好“学习强国”“三会一课”等载体,及时传达上级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相关精神和典型案例通报,使党员干部深入领会党章党规党纪精神实质。以“5·10”思廉日为契机,组织党员干部观看警示教育片并撰写心得感悟,赴崇川区廉情教育中心接受警示教育,组织开展“清风地铁·廉洁同行”参观践学活动,联合挂钩结对社区开展廉政主题活动,相关活动宣传获市纪委网站、区纪委公众号单篇采用。通过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工作督查等方式全面推动全系统工作作风转变,推进全系统效能提升。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全面统筹推进法治建设。加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等重点内容的学习培训,丰富领导干部学法形式,全力营造良好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氛围。挖掘依法治区典型案例,培树法治实践和法治研究典型人物。扎实开展年度法治建设监测评价,推进省、市法治环境指标指数落实。深入推进“八五”普法。持续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村村有、村村优”,全力打造区宪法公园和沿江沿运河法治文化带建设。持续开发“崇小司”“崇小法”系列周边,深化崇川原创普法品牌。高质量通过省、市“八五”普法中期检查验收。
(二)持续做好依法行政工作。指导、督促各执法主体持续推行柔性执法、精准执法,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以“执法力量进小区工作机制”为抓手,进一步推动规范联合执法工作,促进部门执法融合。持续提高复议应诉质效。对重大、复杂行政复议案件,积极运用听证、专家论证、复议委员会案审等形式提升办案质量。加强行政应诉技巧和执法人员培训,压实部门化解行政争议的主体责任,全力压降行政案件败诉率。
(三)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提升社区矫正管理精细度。完善常态化安全隐患排查机制,夯实“1+1+N”实地查访崇川工作模式。以全国安置帮教工作培训会议现场观摩点的打造为契机,不断提升全区安置帮教工作水平。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大力推进重点行业、500人以上民营企业调解组织建设,打造更多更具特色的实体化非诉服务平台。
(四)持续实施法治惠民护企。将进城务工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等群体作为法治惠民重点服务对象,全面提升企业和劳动者的法治认同感和获得感。强化涉企公共法律服务,优化天安数码城法律服务产业园运行机制,做实公共法律服务进“楼宇”,常态化开展小微企业免费“法律体检”服务。充分发挥现有各类公益法律服务团作用,通过点对点、订单式、云服务等各种形式,提升涉企法律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