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全区卫生健康系统求新求变、整装再出发的关键一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强龙头、优基层、保民生,各项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一)以“两院分设”为契机,打造龙头医院。完成南通市口腔医院、南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两院分设,独立运营。口腔医院开设第三门诊部,建成口腔健康科普馆、儿童早矫平台、数字化全口义齿中心,获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健康口腔推广基地”授牌。中西医结合医院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密切合作,成立“李华山名医工作室”。“虎耳草栓”纳入市非遗项目,在市内医疗机构内调剂使用。中医肛肠科获评“江苏省基层特色科室”。
(二)以“创等迎评”为目标,加快内涵赋能。口腔医院锚定“冲三甲、保三乙”目标,修订完善医院章程、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完成迎评台账准备,确保创等成功。中西医结合医院坚持以创二甲为发展主线,狠抓医疗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将于明年年中全面完成自评整改工作,确保符合评审要求。6家社区中心通过“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推荐标准,2家中心建成“社区医院”。和平桥中心、唐闸中心通过江苏省“五级中医馆”建设单位验收。
(三)以“能力提升”为重点,夯实基层基础。加快项目建设。秦灶中心新址投入使用,改善观音山、文峰等中心业务用房。狼山中心新址完成主体结构封顶。文峰中心新址推进设计、立项调整。打造人才队伍。赴华西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院校进行招聘,组织、参加供需见面会、招聘会6场,招聘人员75名。遴选省、市级基层卫生骨干人才23人。完成口腔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备案制招聘,287人纳入备案制管理。集聚医疗资源。筹建区级临检中心。各基层中心放大20个市级基层特色科室亮点,新建心理门诊2家、慢病筛防中心1家。基层门急诊号次、医疗纯收入分别同比上涨21%、51%。
(四)以“民生工程”为抓手,打造健康崇川。创新宣传形式。依托“健康崇川云平台”政务新媒体,开通官微视频号,推出健康科普视频13条,举办线上直播义诊24期,受群众好评。做实民生实事。为老年人、妇幼等重点群体提供健康体检、两癌筛查等服务,受益40万余人次。全市率先发放托育消费券1000张,新增省(市)级普惠托育机构2家。强化综合监管。落实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开展对辖区医疗机构摸底巡查。依托智慧监管平台,布局在线监控点位753个,规范民营机构发展业态。
回顾2024,我们有突破有成绩,也有遗憾和不足,区内卫生硬件基础不均衡、医疗能力与居民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公共卫生服务还不够实,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代代卫健人久久为功。 2025年,我们将继续补短板、强弱项,打好“十四五”收官战。
(一)向“高”定位,以“小目标”引领“大方向”。坚持以高的标准和严的要求,准确定位医院、基层中心、民营机构发展方向,建设与主城区相匹配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龙头医院强引领。口腔医院多点布局,筹备第四门诊部,建成1-2个名医工作室。中西医结合医院突出内涵发展,建成区级临床检验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年末达到二级专科医院建设标准。院内制剂“虎耳草栓”周期内销售总量破万盒。基层中心重特色。以“一中心一特色”为发展思路,拓展康复、口腔等领域,2025年实现市级基层特色科室社区中心全覆盖。50%以上的社区中心开展住院服务。年内门急诊号次、纯医疗收入在原有基础上提升30%。民营机构抓规范。落实疾控监督员制度崇川试点,加强对辖区医疗机构监督检查。推进信用等级评价和监督执法结果统筹应用,与行业等级评审、人员评先评优等挂钩,引导民营机构规范诊疗行为。
(二)向“新”出发,以“小改革”激活“大动力”。坚持守正创新,用新的发展理念激发内生动力,用新的推进举措强化支撑保障。“基层首诊、双向转诊”落地见效。优化与通大附院等大医院的医联体合作,通过专家下沉、科室共建等方式,带动基层诊疗水平提升。落实大医院预留门诊号源、绿色通道、专家查房等制度,引导群众科学就医。考核奖惩动真碰硬。以唐闸中心为试点,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强化各单位对职工自主考核权,拉开差距,达到奖优罚劣的效果。财政保障强化支撑。优化投入结构,以适度规模的资金增长提升卫生软硬件能力。优化“公卫经费+医疗补助”财政拨付模式,按照“保障运行、逐年增长”的原则,满足基层医疗机构发展需求。
(三)向“实”着力,以“小举措”夯实“大基础”。坚持强基固本,脚踏实地,用实实在在的举措,夯实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资源布局提优。深化口腔医院二期建设,推进征地拆迁、规划设计等前期工程。调整优化社区中心配置,狼山、文峰中心投入使用,观音山力争正式开工。人才梯队建强。加强人才招引和储备,年内新增卫生技术人才100名。主动赴外省知名院校,为口腔、中西医结合医院选聘成熟学科带头人。信息网络联动。统筹全区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卫生监管等信息互联互通。2025年9月底前,完成省卫生健康云接入全覆盖,共享检查数据,减轻患者负担。
(四)向“优”服务,以“小实事”温暖“大民心”。坚持“量体裁衣式”服务,用民生实事的温度,提升群众对基层卫生健康“可托付”的信任。关注职业健康。继续做好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中小微企业帮扶等工作,减轻企业负担。探索在2家企事业单位设立家医工作室,提供“一站式”健康服务。深化医养结合。实施老年健康素养提升工程,统筹优化体检政策,做实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探索社区中心“一床两用”模式,增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打造托育亮点。探索实施“医育结合”新模式,实现托育机构-公卫机构-儿科医疗机构互联互通。建设区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今年底前完成建设运营招标,2025年试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