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收官之年,做好全区应急管理工作意义和责任十分重大。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区第二次党代会明确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以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线,坚持精细治理、源头治理、依法治理,大力提升应急指挥、专业救援、科技信息支撑、基层基础保障能力,全力做好安全防范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目标
有效遏制一般事故,坚决杜绝较大以上事故,实现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双下降”。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全面完成,重点行业领域治理成效显著,企业本质安全明显提升,全民安全素质全面提高,年度工作排在全市前列。
三、主要工作
(一)深化专项整治,全力提升安全治理水平。一是抓实重点任务。对照区委、区政府三年专项整治“1+2+10”工作方案,认真抓好即将出台的市《关于持续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的意见》落实,逐一压实 24个方面 49项重点任务的属地和部门责任,细化措施、倒排时序,挂图作战、跟踪问效。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完善巡查机制,优化巡查体系,启动新一届政府任期巡查,突出事故多发领域,探索采用“条块共进”方式开展专项巡查。按“共性”+“个性”原则,科学设置设街道(园区)党工委、办事处(管委会)和区安委会成员单位考核指标。完善专委会工作规则,健全运行机制;开展专项督导,约谈警示事故多发地区和部门。下半年按照《南通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评估规范》,认真抓好总结盘点、查漏补缺、巩固提升、建章立制各项工作,年底逐行业、分批次开展专项整治评估验收,确保不达标准绝不放过。三是强化风险研判。完善重大安全风险研判机制,加强信息分析,把握苗头性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把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综合运用部门信息共享、基层网格员、舆论监督、举报奖励等手段,鼓励群众发现和报告身边风险。四是健全长效机制。聚焦责任体系、工作机制、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等方面成果,在推广既有经验做法基础上,加快优化完善责任、防控、执法、保障等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季度考核、挂牌督办、典型事故警示、举报奖励等工作机制,根据今年实践,定期不定期相结合,总结提炼形成新的制度成果,加快在全区落地见效,确保专项整治成效走在全市前列。
(二)防控安全风险,全力遏制生产安全事故。一是防控危化品风险。开展安全风险集中治理,深化使用安全专项治理,打击违法违规“小化工”。督促重大危险源企业落实包保责任制,将风险清单录入“五位一体”平台,现线上动态巡查管控。严格落实《南通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严肃查处烟花爆竹违法违规经营销售行为,做好烟花爆竹批发企业关闭退出工作。二是防控冶金工贸风险。深化巩固“一图、两单、三卡、八必须”风险辨识管控成果,确保年底前全区工业企业“一图、两单、三卡”动态更新率达到100%。深化工业企业安全风险报告工作,3月中旬前完成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定期报告”完成率100%、有较大以上安全生产风险的企业报告完成率100%。完成粉尘涉爆企业全覆盖执法检查,推动铝加工(深井铸造)企业用好监测预警联锁装置,引导企业将固定式熔炼炉改为倾动式、将钢丝绳牵引铸机改为液压式。督促中频炉使用企业设置冷却水报警联锁装置、封堵管道间隙、全部设置应急逃生通道。集中整治有污水池、生化池等设施和造纸、酱腌菜、皮革制造有限空间作业企业。持续推进涉氨制冷企业退出工作,6月底前取缔改造3家涉氨制冷企业。三是防控道路运输等重点行业领域风险。督促区相关部门突出“两客一危”、农用车、务工包车等重点车辆,加强路面执法。依法严厉打击“三无船舶”,强化商渔船共治。持续开展既有建筑隐患排查整治和危大工程安全检查,加强深基坑工程安全管理。结合燃气老旧管线更新改造,推进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开展高层建筑、大型综合体、地下建筑等场所消防隐患排查整治,加强储能电站、私人影院等新业态的风险防控。四是防控城市安全风险。以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为抓手,进一步健全城市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全面提升城市安全发展水平。年内,打造5个安全发展社区。
(三)推进本质安全,全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是加大源头管控力度。严格落实“禁限控”目录,严把项目准入关。坚持危化品、工贸重点监管企业数量只做减法、不做加法,关闭退出3家涉氨制冷企业,依法依规淘汰铝加工(深井铸造)行业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开展标准化定级工作。二是严控高危区域作业人数。实施“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工程,滚动摸排易燃易爆作业场所人数,严格控制在 9 人以下。推动粉尘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降低产尘量、减少产尘环节、控制作业人数。三是提升设备和工艺安全水平。大力推进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聚焦本质安全,支持智能化技改、工业互联网、装备首台(套)等“智改数转”项目,鼓励实施“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高质量开展规上企业“智改数转”诊断服务10家以上,创建市级以上示范智能车间不少于5家,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不少于2家,冶金等工贸领域示范企业不少于1家。四是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工程治理。要抓住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机遇,督促区有关部门推进农村道路生命防护工程、燃气管道更新改造、渔船防碰撞系统建设、电动车停放充电“蓝天工程”,督促餐饮等场所全部安装燃气泄漏报警装置、实施“瓶改电”“瓶改管”工程。五是深入开展工业园区出租厂房整治,制定出台《崇川区工业园区出租厂房整治工作方案》,列明厂房出租监管负面清单,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开展工业园区(集中区)内用于生产经营的一厂多栋、一栋多厂、一层多厂等各类出租厂房整治。4月底前完成现有出租厂房排查, 11月底前完成现有出租厂房集中整治。
(四)实施精准执法,全力提高指导服务效能。大力开展“厚植为民情怀、提高执法水平”主题教育和安全生产“精准执法年”活动。执法对象精准。依托风险报告系统,聚焦高风险领域,综合研判企业工艺设备、作业环境、管理水平、风险隐患等要素,将重点风险突出、管控能力不足、发生事故概率较高的企业作为重点执法对象,其他企业作为一般执法对象。原则上1 个执法对象对应 1 个执法主体,重点执法对象每年全覆盖执法检查一次,一般执法对象采取双随机方式执法检查。执法事项精准。紧扣关键环节、要害岗位、重点设施等,确定执法事项清单,开展针对性执法检查。同一企业涉及多个行业领域的,要制定综合清单,把风险报告作为必查事项;无法在 1 天内完成执法检查的,统筹安排一段时间一次完成检查。执法方式精准。科学制定年度执法计划,依法公示、严格执行。在重要节点、重点时段,运用交叉检查、“四不两直”、明查暗访等方式开展执法。协调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减少多头执法。运用信息化系统辅助执法案由发现和整改复查,强化专业技术支撑。处罚惩戒精准。严格落实自由裁量细则,确保裁量适当。实施“一案双罚”,既处罚责任单位,也处罚责任人员,杜绝“为了处罚而处罚”“为了完成任务而处罚”现象。综合运用失信惩戒、媒体曝光、行刑衔接等手段,严惩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同时,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组织专家服务、“一企一策”帮助企业整改重大隐患,实现政府精准执法和企业守法经营良性互动,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五)强化灾害防范,全力筑牢防灾减灾防线。一是完善减灾体系。健全灾害趋势和灾情会商研判,不断完善统一指挥、综合协调、权责明晰的自然灾害防治综合指挥协调体系。完善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开展全区灾害信息员培训,全面提升灾害信息员灾情统计报送、灾情核查、灾害损失评估核定等工作能力。二是强化灾害防范。推动各街道(园区)、村(社区)建立临时疏散点、避难场所、紧急疏散通道等应急救助设施,设置综合减灾宣传栏、避险地图以及相关标识标牌,建设微型综合减灾宣传教育场地和体验馆,并加强管理和定期检查。组织居民积极参与避险疏散、灾害紧急救援等活动,提高自救互救技能。三是推进灾害预警。深入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建立自然灾害风险和综合减灾资源(能力)基础数据库,形成主要灾种的综合风险图和防治区划图。大力推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确保年内创成不少于2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加快应急广播平台建设,推动应急广播平台、网络、终端建设,有效打通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四是加强物资储备。依托市应急物资储备基础上,制订区级应急物资储备目录清单,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储备品种和规模。推动应急物资信息数据整合,完善应急物资管理“一张图”建设,实现应急物资实时监测、灵活调拨、全程追溯,确保关键时候找得到、调得出、用得上。
(六)加强能力建设,全力优化应急管理体系。一是提升应急指挥能力。量化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启动标准,细化实化各有关部门单位行动措施,构建“直插到村(社区)”的扁平化指挥机制。加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和使用,完善移动应急指挥系统,从而实现现场指挥部与后方指挥中心及上级指挥中心实现互联互通。推动指挥网、政务网、便捷移动指挥网“三网联动”,以融合通信系统“双备份”和视频会议系统“双联通”优化现场应急通信通道。二是提升专业救援能力。建强现有专业救援队伍,配强装备、加强训练;每个街道(园区)至少建设1 支专业队伍;推动重点企业救援力量建设,实现 1 小时内覆盖全区的救援水平。实现街道(园区)、村(社区)等基层单位预案应编尽编,指导企业建立应急处置卡制度。开展新修编预案演练,组织开展应对极端强对流天气桌面推演;举办专业救援、社会救援力量骨干培训班。三是提升科技信息化能力。完善危化品、粉尘涉爆等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优化行政执法系统、问题处置监管平台、安全风险报告系统,构建自然灾害风险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加快推进预案管理和专业队伍信息化。
(七)抓基层打基础,全力夯实支撑保障。一是推进应急能力建设。全力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区局实行“局队合一”体制,探索对街道(园区)实行派驻执法,实现执法重心下沉基层。推动整合街道(园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防汛、消防等资源力量,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打造专兼结合灾害信息员队伍,打通应急管理“最后一米”。二是推进专业人才培养。实施安全技能提升行动,开展生产经营单位、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岗前安全培训,强化“三项岗位”等重点人员的培训考核。通过“线上+线下”双融合方式广泛开展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三是推进应急法治建设。强化行刑衔接,规范移送标准和程序,加大涉刑违法案件移送司法力度。四是推进应急宣传教育。开展安全生产培训专项整治和打击假冒制售假冒安全生产证书专项行动,推广开工“第一课”讲安全制度。创新开展“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等活动,办好“除隐患、保安全”专栏。
(八)坚持政治引领,全面加强党的绝对领导。把牢应急管理部门首先是“政治机关、纪律部队”的政治定位,旗帜鲜明讲政治,确保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全力打造坚强有力、奋发有为的领导集体,班子成员带头讲警示教育专题党课,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警醒党员干部,常态化开展纪律、家风和廉政文化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严守底线。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加大党员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力度,关口前移、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坚持上下联动,及时整改依法行政专项巡察反馈问题,举一反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制度上防止漏洞。深入开展干部大培训,加大执法人员业务培训力度,举办系统人员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开展全系统综合执法技能比武大赛,打造与“全灾种、大应急”相匹配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