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街道实施分类培训以来,围绕双招双引、集体资产管理、基层党建等专题组织了多场培训,大家业务更精、干劲也更足了!”狼山镇街道党群办主任陈杰说道。今年以来,狼山镇街道创新管理方式方法,通过规范人员管理、盘活编制资源、畅通交流渠道、激发队伍活力,着力破解编制资源固化流动难、基层力量统筹难等问题,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注入新动能。
统筹编制资源,实行街道人员岗位化履职
摸清“底数账”。将街道行政、事业编制人员、部门派驻人员、社工、编外辅助人员、公益性岗位通盘纳入人力资源动态调整范围,实行一体化管理。积极探索编岗适度分离的管理体制,打破编制、身份界限,实施岗位管理,实行“一人多岗、一岗多人”,推动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有效缓解“资源有限、调度困难”的难题,最大限度释放人力资源活力。理清“实体账”。开展全覆盖调研,通过集中座谈、个别访谈等方式,了解基层“三整合”改革后,各职能机构编制执行、人员结构配置及职能运行情况,开展年龄性别结构、管理专技人员、学历专业配比等适岗分析,对各职能机构职责协同运行、改革任务落实情况以及人员工作饱和度、均衡度作出判断。算好“效益账”。梳理汇总辖区人口数、区域面积、人口密度、市场主体数等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以及部门考核成效、区级以上表彰奖励等评价内容,分析人力资源产出效益和履职成效,算好人力资源效益账,作为优化编制资源配置方案参考依据,提高编制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可行性。
探索员额管理,推动社区工作者差异化配置
科学测算,合理确定限额。根据区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村)工作者队伍规范管理的八条措施》要求,核定街道13个社区工作者员额总量124名,认定需增加核定员额的万人左右社区2个。按照精简高效、科学合理的原则,综合考虑各社区服务人口、辖区面积、人口密度、网格设置、特定服务对象等指标要素,按标准赋值测算,科学核定各社区工作者员额理论参考数,精准实施限额管理,控制队伍总体规模。动态管理,及时调整员额。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动态管理制度,原则上每年根据社区重点任务增减、服务人口、区域面积调整、网格调整等情况,结合街道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实际,对社区工作者员额实施一次动态调整,保障基层一线事业发展需求。控超补缺,统一规范配备。对社区工作者实有人数超出核定员额的社区,实行人员锁定、只出不进,待员额空缺后方可补充招录;对社区工作者实有人数少于核定员额的社区,如确因工作需要,可向街道申请临时调剂。坚持“瘦身健身”原则,实行减员增效、规范清理借调人员、充实基层一线力量,7名借调人员全部回归社区工作。
健全体制机制,释放人力资源潜力
完善干部培养机制。狼山镇街道以提升社区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为重点,加强分级分类培训,动员30余名社工参加社会工作者资格考试,实现从“专门专岗”转变为“全科全能”。启动党员干部“大学习”培训工程,用好“紫琅先锋学习社”、“滨江红课堂”等阵地资源,分层分类开展理论学习、廉政课堂、信息写作、双招双引等系列专题培训30余次。畅通轮岗交流机制。建立街道、社区干部“上派下挂”机制,将“一线”导向贯穿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差异培养、跟踪管理,通过“自主报名+组织推荐+条线选择”的方式选派年轻干部到部门跟班、一线攻坚、提档升级等“专线”摔打历练,在“急难险重”任务一线考察识别、选拔任用后备干部,今年以来累计交流轮岗、挂职锻炼20余人。强化考核激励机制。优化综合考核评价机制,科学合理设置指标,出台《狼山镇街道2023年度高质量发展考核差异化分配实施意见》,对象涵盖街道社区全体人员,突出向急难险重任务一线、向争先进位有功人员倾斜,实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激发全员争当“紫琅干将”“紫琅标兵”。建立问政督效月度通报、“月度之星”评选等制度,今年以来,累计通报批评问政督效4人次,评选表扬“月度之星”6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