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家桥贰号院:推进垃圾分类精细化,让“新时尚”成为“好习惯”

来源: 新城桥街道

发布时间: 2025-10-28

浏览次数:

字体: [小] [中] [大]

人至门开,投递自如,厢房内外干净无异味,在易家桥贰号院,即便是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也能轻松完成垃圾分类投放。这个建于1980年、拥有48幢住宅楼、1424户居民的老旧小区,坚持党建引领,紧抓老旧小区改造契机,全面升级硬件设施、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成功推动垃圾分类从“难落实”走向“高成效”,有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议事+宣传,让居民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垃圾分类不是‘一刀切’,得先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像咱们社区老人不少,是不是可以把投放点的标识做得更大、更直观,比如配上清晰的图片,或者定期安排志愿者在投放高峰时段搭把手?”在易家桥社区松树下议事亭内,一场由社区党委召开的垃圾分类议事会正在开展,社区书记、网格员、党员群众代表主动为“如何更好地开展垃圾分类”建言献策。小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召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物业公司、党员群众代表等多方力量,召开专题协商议事会,共同为“撤桶并点”等垃圾分类工作出谋划策。

为推动垃圾分类的知晓率、覆盖率、成效率,社区组织党员干部、网格员和志愿者,逐门逐户上门宣传的同时,还组织居民参与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在邻里夜集市上开展“垃圾分类转盘”打卡游戏,组织文艺骨干编排“垃圾分类我知道”快板节目在小区表演,开展亲子家庭参与的“垃圾分类·绿色‘童’行”手绘长卷活动……一次次耐心的宣教、一场场喜闻乐见的活动,居民参与其中,有效推动居民实现从“要我分”到“我会分”“我要分”的转变。

服务+激励,让分类从“新风尚”成“好习惯”

“垃圾房的投放系统需要使用智能手机扫码才能打开,给老年人投放垃圾带来不便。”这是许多老旧小区推进垃圾分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易家桥社区经与区城管局积极沟通,调整贰号院内厢房投放模式,因地制宜采用感应模式,解决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投放垃圾问题。投放点增设近距离自动开盖功能,方便老年人和高峰时段快速投放,让分类更便捷、更有温度。

“您好!破碗、破碟属于干垃圾,应该投放到灰色垃圾箱内。”每天早晚高峰,社区垃圾分类专职督导员和志愿者都会值守在各垃圾分类厢房旁进行“桶边督导”,现场引导居民正确分类,耐心纠正投放错误。为让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小区还推行“绿色账户”积分奖励制度,居民正确投放垃圾即可累积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精细+常态,让小区从“脏乱差”成“风景线”

“早晚两次垃圾清运,每天垃圾分类投放厢房都是干干净净的,一点异味都没有。”易家桥贰号院的居民许建国对目前的收运效率表示满意。每天,物业公司要对贰号院内所有厢房设施进行例行检查,维修损坏的摄像头、水龙头等设备,确保厢房可以正常使用。为满足不同群体的分类需求,社区通过合理设置站点开放时间,优化“定时+错时+巡回”清运模式,节假日延长开放,午间增设误时投放点,全面覆盖居民多样需求。同步推行保洁精细化作业,结合人工与机械清扫,加强巡回检查力度,确保垃圾不落地、不满溢,小区环境始终保持整洁有序。

为保障垃圾分类长效常态,新城桥街道还建立了“街道统筹+部门联动+社区协调+物业运营”四级责任体系,明确物业公司作为运营主体,实行“日巡查、周考评、月总结”制度,确保问题早发现、快处置,促进垃圾分类步入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轨道。

如今的易家桥贰号院,垃圾分类已然从一项需要推行的“新时尚”,内化为了居民自觉践行的“好习惯”,社区环境更美了,邻里关系在共商共治中也更显和谐。社区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做好垃圾分类的督促引导、协调统筹工作,努力建设绿色低碳、共治共享的美好家园,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积极贡献力量。(新城桥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