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崇川在线
发布时间: 2025-11-09
浏览次数:
字体: [小] [中] [大]
五载风云激荡,五载春华秋实。过去的五年,新崇川阔步向前、奋楫扬帆。五年来,崇川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提升首位度、全省争进位”目标,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满意答卷。即日起,崇川在线开设“奋进的新崇川、我们的‘十四五’”专栏,回顾展现“十四五”时期崇川各条线、各领域、各板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新变化、新成就,总结实践经验,启示未来发展。

南通外贸中心
●2020年,崇川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94.8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全年新增“四上”单位数等7项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位列全市第一。
●2021年,崇川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47.83亿元,总量保持全市第一。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服务业应税销售收入、进出口总值、出口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8项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继续位居全市首位。
●2022年,崇川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91.23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应税销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服务业应税销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等6项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位居全市前列。规上工业应税销售突破1000亿元大关,首次迈上千亿级新台阶。
●2023年,崇川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71.45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地区生产总值等7个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位居全市第一。规上工业应税销售在2022年迈上千亿台阶基础上,持续增长,达到1050亿元。
●2024年,崇川区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5.91亿元,首次跃过1800亿元大关。经济发展成果显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11项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位列全市第一。
今年1—9月,地区生产总值1473.2亿元,增速5.7%,增幅列各县(市、区)第一。
2025年以来,面对全球贸易不确定性的外部挑战,崇川交出“硬核”成绩单,为“十四五”收官之年写下昂扬序章。
江海潮涌处,奋楫争先时。
回溯五年砥砺路,全区上下始终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谋创新、强产业、优环境、提品质、惠民生,真抓实干,基本实现“十四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为崇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了坚实保障。
潮头引领,扛起发展“主城担当”
“工人负责上下料,其余工序全自动化,平均每10秒下线一个产品。”走进江苏涵润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自动化车间,机械臂精准起落,有序组装。
作为国内智能驾驶控制器领域的先行者——经纬恒润的全资子公司,江苏涵润自2017年在崇川布局百亩制造基地以来,始终朝着“建设全国领先的汽车电子生产制造基地”的目标迈进。

江苏涵润汽车电子
涵润车间的“智造”脉搏,是崇川产业升级的生动缩影。在看不见的“数字丝路”上,崇川的出海探索同样成果显著。
“我们不再依赖线下展会等传统渠道,而是通过亚马逊、TikTok直接触达全球消费者。”南通小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依托自有品牌“NTBAY”以及在美国6000平方米的省级公共海外仓,公司2024年线上销售规模约3000万美元。
小生信息的成功不是孤例。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核心园区——南通外贸中心已集聚超过250家企业,2024年园区跨境电商出口额约达2亿元。数字外贸成为崇川外贸结构中的亮眼增长极。
五年来,面对风高浪急的外部环境,崇川经济在“进”的速度与“优”的质态中,展出了定力与活力。
“进”的背后,是综合实力的全面领跑。
“十四五”期间,全区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三五”末的1494.78亿元发展到2024年的1855.91亿元,预计2025年将继续保持总量全市第一,实现“五连冠”,增速达到5.5%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重要指标持续保持全市第一,综合实力稳居长三角地级市中心城区前列。
重大项目取得突破,发展后劲坚实有力。“十四五”以来,签约注册5亿元以上内资项目158个、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35个,协议投资总额超1614亿元。项目建设加速推进,“百亿级”通富微电先进封测基地等制造业项目,以及总投资20亿元的中铁四局央企功能型总部等服务业项目先后落地,在全市项目建设考评中“扛旗夺杯”。
“优”的内核,是产业质态的持续迭代。
先进制造业方面,规上工业总产值由2020年的764.64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214.18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超40%,稳居全国工业百强区。现代服务业方面,2024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301.25亿元,约为“十三五”末的1.28倍,预计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60%,省级、市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总数全市第一。
从“崇川制造”的产线智能化,到“崇川电商”的品牌出海,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到现代服务业的升级,崇川不仅筑牢了经济基本盘,更在长三角城市群的激烈竞合中,稳稳占据了发展主动权。
创新驱动,澎湃内生增长动能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十四五”期间,崇川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以人才引领创新发展,持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在这片热土上,一批科技型企业正以创新突破定义未来,以快速成长诠释创新力量。

修实生物
“发展信心越来越足。”谈及企业前景,修实生物医药创始人吴寅嵩博士的话语中满是笃定。这家2020年落户的企业,凭借生物合成技术颠覆传统多肽药物路径,销售额以每年200%增速跃升。
同样创造奇迹的还有江苏百优达生命科技有限公司。“选择南通、落户崇川,是百优达迈向成功的重要一步。”公司创始人杜广武表示。继2022年“织”出国内首款人造血管之后,去年底该公司又创新研发出我国首款获批上市的国产透析人工血管,目前在研项目20余项,涵盖了心血管外科、心脏外科、普外科等多科室,在南通拥有3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
企业创新活力的迸发,离不开产业能级的整体跃升。
以通富微电为龙头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今年1—7月产业链重点企业产值增长31%;车联网产业集聚40余家企业,规模突破55亿元。“十四五”以来,崇川深入实施科技招商,全区新招引科创项目615个,扎实推进科技型企业五级梯次培育,实施高企培育三年行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300家,新增中国独角兽企业1家,省级独角兽(潜在独角兽)、瞪羚企业25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突破100家。
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崇川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创新雨林”,让各类创新要素充分涌流。
政策精准滴灌,实施“梧桐树”人才集聚计划,创立全市首支县区级人才创业投资基金,省级以上人才数位居全省主城区前列;服务贴身护航,700余名干部挂钩千家科技企业,累计解决问题3000余个;平台全链支撑,建立健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孵化体系,省级以上双创载体数量全市第一;成立南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崇川分中心,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称号,并成功组建全省首个半导体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
从修实生物的“技术破壁”到科凯生命的“产业领航”,从通富微电的“链主担当”到新兴产业的“集群崛起”——崇川以持续的“动力重构”,完成了从体量优势到质量胜势的蜕变,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深刻内涵。
温情善治,筑牢百姓幸福基石
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最终由城市的品质和居民的体验来检验。
“十四五”期间,崇川以治理现代化为抓手,将发展的宏图化为精细的管理与服务,让城市的进步可感可触,让居民的幸福可及可拥。

南川园完整社区
“改造后的老房子出租,特别受年轻人青睐。”社区老年居民秦逢时的感慨,道出了完整社区建设的深层价值。他所在的南川园社区,建于20世纪90年代,入选住建部完整社区试点后,通过系统性更新,蝶变为全国完整社区建设的样板,构建起一个15分钟生活圈全覆盖、全龄段服务生态健全的宜居样本,为全国老旧小区向“完整社区”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社区的活力的迸发,源于制度创新的支撑。面对全区占比近六成的老旧及安置小区管理难题,崇川创新探索出“物业服务社”模式。城东街道银花苑小区曾是“失管”小区。如今道路整洁、停车有序,2024年物业费收取率超90%——这一转变始于社区党委牵头组建的“物业服务社”,它作为核心平台,指导小区成立业委会,并引入专业物管团队实施“连片管理”,实现了从“社区兜底”到“专业管理+自我供血”的跨越。
银花苑的实践,是崇川区系统性构建“六力共治”基层治理新格局的缩影。该模式围绕党组织领导力、部门监管力、执法公信力、业委会履职力、物管服务力、居民自治力六大要素,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目前,全区176个旧改小区中,46个已推行物业服务社模式,其中成立业委会(物管会)的比例高达97%。去年9月,这一创新经验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向全国推广。
精细化治理,更体现在对个体的精准回应上。
虹桥街道虹东社区,网格员陈虓每日为75岁的孤寡老人施小慈送上午餐。这一温暖场景的背后,是社区创新的 “三色户卡” 制度。该制度通过红、黄、蓝三色精准标注党员、困难群体和流动人口,实现需求精准对接与服务常态覆盖。
精准服务的落地,依赖于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构建。
崇川将全区科学划分为941个综合网格和6332个微网格(邻里),形成 “区—街—社区—网格—微网格” 五级工作体系,配齐网格员与微网格员,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每户每人;网格员手持“网格通”直联区级指挥平台,实现问题上报、分派、处置的闭环管理。崇川创新探索的“网格+邻里”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相关经验入选 《长三角基层治理蓝皮书》。
法治是治理现代化的基石。崇川在全市率先建设街道级法学会工作站,“法韵崇川”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受理各类纠纷近3万件,首创“三事治理”纠纷化解模式,入选省“枫桥经验”工作法。
从南川园社区的“完整蜕变”,到银花苑的“善治新生”,再到虹东社区的“精准关怀”——崇川用一个个生动的实践表明,真正的城市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的增长、产业的升级,更是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在整洁有序的环境里、精准及时的服务里、在公平正义的法治下,切实感受到城市的温度与归属感。
这,正是崇川在交出经济与产业高分答卷的同时,所谱写的更为深沉而动人的发展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