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琅青语丨听“青”声 话成长】青春扎根江海大地

来源: 崇川先锋

发布时间: 2025-08-22

浏览次数:

字体: [小] [中] [大]

星霜荏苒,居诸不息。转眼间,与崇川这片热土相识已满一年。从象牙塔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子,到扎根任港街道的党建工作者,这一年,我用脚步丈量社区街巷,用笔触记录基层脉搏,用赤子之心,读懂“国之大者”的基层注脚。

一、淬火:从理论到实践的“思想跃迁”

“做群众工作,要把理论熬成小米粥,既要有营养,更要好消化。”在区委党校青苗班的培训课堂上,一位“紫琅标兵”的话让我铭记至今。面对外滩北苑60岁以上居民占比61%的现状,我们认真走好“群众路线”,联合滴滴出行参与打造南通首个“助老暖心车站”,缓解老年群众出行难问题。当看到独居老人按下叫车按钮时,我深刻感受到理论的“营养”,必须熬进群众冷暖的“汤底”里。这一实践让我一定程度掌握了理论转化的“火候”,来到社区宣讲,我以“助老车站”为例讲“共同富裕”,用垃圾分类成效说“绿色发展”,借业委会成立过程谈“共建共享”,让“中国式现代化”化作居民能感知的“身边事”。用“群众语言”解读政策,以实现学和用的转化、知与行的共鸣。

6.png

二、砺刃:在“针尖”上练就“绣花功夫”

党建办的工作日历上,密密麻麻标注着“红网一件事”“社工考试培训周”等工作事项安排,历经一次次走访调研、活动开展等,我养成“三查”习惯:一查信息精准度,建台账勤复核,事事回头看,力求信息差错率归零;二查需求匹配度,深入走访9个社区、18家新就业群体基层站点,撰写3篇工作案例,15篇新闻推送;三查服务温暖度,参与打造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建设,小区电动车违停、飞线充电治理,社区志愿服务组织活动等,看到滴滴司机在驿站里边休息边看党课直播时,我理解到“穿针引线”在基层,针脚不仅要密,更要暖。针线虽细,亦可织就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美绣品。

7.png

三、躬耕:与崇川共生长的“青春契约”

“您好,你的外卖送到啦!”身穿饿了么骑手服的我,正式化身蓝骑士穿梭在崇川的大街小巷。这并非兼职,而是街道组织的青年干部参与新就业群体“周末我来跑”体验活动。当我提着两桶矿泉水爬上七楼,累到头晕眼花坐在马路上大喘气,这一刻,我真切体会到基层工作者的价值,不在于设计了多少方案,撰写了几篇稿子,而是脚踏实地,真正走进群众的生活。在年度总结大会的风采展示环节,我饰演一名社区参加志愿服务的留学生,在途经蓝印花布基地、滨江时尚街区、北滨江景观带等地时,述说任港街道的焕新面貌。一次次的修稿、一遍遍的彩排,直至演出成功获得上下好评,我才明白,青春的真谛,是让奋斗的“我”融入发展的“我们”。当青年干部的“小目标”汇入城市“大蓝图”,青春便在这片江海交汇处,生长出无限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在崇川的365天,从吉林大学的林荫路到任港街道的服务一线,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未来,愿继续做一颗扎根土壤的种子,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春天里,与这座江海之城共生长。

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