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食”光里 便民零距离 | 崇川区这家社区食堂不仅提供传统餐食,还拓展出8项延伸服务

来源: 崇川在线

发布时间: 2025-09-14

浏览次数:

字体: [小] [中] [大]

“听说上午这儿有智能手机培训,我们就赶来参加了。培训结束,正好午饭时间,干脆吃完再回家!”9月10日上午10点半,在崇川区和平桥街道的“北濠食光”社区食堂,居民丁茂琴一边与老姐妹取餐,一边高兴地说。

近两年,崇川区陆续涌现出30多家社区食堂,成为社区中一道温暖风景。而新开业的“北濠食光”不仅在餐食品质与服务上精益求精,还拓展出勤学课堂、党群议事等8项延伸服务,升级为多功能便民服务综合点。这一“食堂+”创新模式,既吸引了更多居民前来就餐,也丰富了社区食堂的服务内涵,实现了食堂可持续运营与社区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双向奔赴”。

从丰富菜品到温馨设施——打造居民家门口的“美食天地”

糖醋排骨、马高鱼、红烧冬瓜、酒酿圆子、小烧饼……10时30分许,“北濠食光”社区食堂内就飘起了饭菜香,各种菜品纷纷摆上了保温台,顾客们也陆续进店享用午餐。

居民曹大爷和赵大爷相伴而来,点了一碗酸菜鱼、一份莴苣炒鸡蛋、一份猪耳朵、一份凉拌干丝,然后临窗而坐,打开自带的啤酒,开启了悠闲的小酌时光。

11时许,这里人流逐渐多了起来,有的选择堂食、也有的打了菜拿走,外卖小哥的身影也频繁出现。“线上线下,每天差不多能卖出1000多单。”食堂运营负责人王飞透露,大部分单子都是本社区的。

10.png

“北濠食光”社区食堂位于北濠桥东村小区内,由街道闲置资产改造而成。去年,在北濠桥东村完成老旧小区改造后,北濠东村社区收到200多条关于打造社区食堂的居民建议。积极回应民意,社区党委联合街道迅速行动,并通过党群议事会等,选定将该处资产打造为社区食堂,既盘活空间资源,又满足居民“舌尖上的期盼”。今年6月18日,“北濠食光”正式开业迎客。

楼上楼下二层,700多平方米,既有卡座,也有包间;从蔬菜到小荤、大荤、特色小吃、甜品,每天有60多种菜品供顾客选择;菜品上墙,每种菜品都明码标价……虽为社区食堂,其环境与服务却不输普通餐厅。

11.png

“我们坚持鲜活食材,活鱼现杀,蔬菜每日从农批市场采购;注重少油、少盐、少鸡精、少味精,兼顾美味与健康。”王飞介绍,食堂还与社区联合推出每月菜品品鉴活动,广泛收集居民意见,持续优化菜品,“鱼头豆腐汤、南通杂烩汤等都是根据大家反馈改良的,更加适合南通本地人的口味,现在特别受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为方便老年人与残障人士出行,食堂还在入口处打造了专门的无障碍坡道和电梯;为营造温馨有特色的就餐氛围,在楼梯台阶处绘制了和平桥街道辖区的网红打卡点,打造“时光隧道”,让居民就餐时感受家乡变迁。

“环境好,菜品也很丰富,我们特别喜欢到这里来聚餐。”居民曹大爷和赵大爷频频举杯畅饮,话语间,满是对食堂的认可。

从打折优惠到慈善捐款——多元公益汇聚食堂“温暖之光”

12:30至13:30,19:00至20:00,全场小碗菜一律85折;80周岁以上老年人,全时段85折……走进“北濠食光”,墙上呈现的两大用餐“福利”,令人感到温暖。

“社区食堂的辐射对象,一定是以辖区居民为主,因此在菜品定价上要接地气,实惠!”北濠东村社区党委书记王冬梅透露,在社区食堂筹建之初,社区便将“公益性”作为关键词,招引合作方。而为了让食堂得以可持续运营,社区也给出了“实际价值三分之一”的低租金优惠。

除了价格的优惠,针对行动不便、有需要的特殊困难群体,社区还联合食堂,共同推出了“送餐上门”行动。“食堂来得及的就食堂员工送,来不及的,及时告知我们的社区志愿者,由志愿者补位。”王冬梅介绍,目前辖区共有5人纳入了日常送餐服务,包括3位高龄独居老人和2名残障居民。

12.png

“以前要么啃面包,要么煮点白粥对付,哪能天天吃上热乎菜。特别感谢社区食堂,解决了我的吃饭困扰。”家住北濠桥东村、今年96岁的耿万志独居多年,子女在外地工作,腿脚不便的他一度为做饭犯难。自“北濠食光”开业以来,只要老人有需要,北濠东村社区康健服务中心的志愿者就会给老人前去购买餐食,并送餐上门。

“北濠食光”的公益性,还体现在了慈善捐款上。

在食堂收银处,一个标有“微光食刻”的红色小箱子,格外显眼。箱子的外观上,还刻着“每单‘1份’爱心满分”的标语。

13.png

“这是我提出的慈善助力口号,食堂用餐每单捐赠1分钱、家宴聚会每单捐赠1元,倡导食客免零随意捐,捐款打进崇川区慈善账户,用于社区特殊困难群体帮扶,旨在通过慈善一日捐行动向社会传递‘一份爱心、一份责任、一份正能量’,鼓励大家在‘在烟火里,播种星光’,用微光照亮困难特殊群体。”王飞透露,截至目前,爱心账户已汇集爱心款1200多元,后期将与社区一起,开展特殊困难群体帮扶。

从食堂内到食堂外——8项延伸服务绘就便民“生活图景”

“首先打开手机‘扫一扫’,下载‘江苏智慧人社’APP,或者用支付宝、微信小程序搜索‘江苏智慧人社’进行注册并登录……”

9月10日上午9时许,一场以“体检手机预约”为主题的智能手机培训在“北濠食光”二楼火热开展,先后有十多名老年人赶来参加培训。今年71岁的于佩云,在培训员施萍的手把手指导下,成功预约下周一体检,连声道谢。

同日,一楼正进行“小区晾衣架搭建”议事活动;室外广场上,爱心理发、义诊、燃气宣传、电子配匙等便民摊位吸引众多居民参与。

14.png

“要让食堂超越‘吃饭’的功能,最大化发挥便民价值。”王冬梅提出建议,增设更多功能服务区,利用营业前后的空置时段,开展多种服务,变身多功能综合服务点。这一设想获得王飞的全力支持。

从室内到室外,“北濠食光”共延伸拓展了8项服务。

15.png

嵌入暖“新”驿站,配备手机充电器、雨伞、应急药品箱、茶水等,让新就业群体可以歇歇脚、补充能量、临时应急。打造健康监测与知识普及相融的“微空间”,提供血压仪、体脂秤等基础检测设备,倡导健康饮食。设置“微心愿”角,联合辖区共建单位、红色管家和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助力圆梦。开辟网格议事区,不定期组织网格居民、物业等共商环境整治、设施维护等公共事务,推动问题解决。打造勤学课堂,通过设置图书柜、有声图书馆,以及开展“非遗手作体验”“银龄智能手机班”等活动,实现“舌尖美味”与“精神食粮”的双重供给。设置匠心勤人区,由葛金如、成茂云等志愿者提供小修小补等服务。而在食堂外围区域,常年备置桌椅,既供老年人日常休憩,也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志愿服务点位,开展法律咨询、政策宣传等。

16.png

从单一就餐到多元服务汇聚,入口处,南通市书法家协会首届主席张宴老师题写的“社区会客厅”五个大字,成为“北濠食光”作为多功能便民服务综合点的生动诠释。

17.png

“这是一种双向奔赴,居民在享受服务中提升了对食堂的认同感,促进了食堂引流;同时,也让居民在享受服务中增强了归属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了社区的基层治理效能。”崇川区民政局民政事务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王艳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