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社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来源: 区政府办 发布时间:2020-11-10 累计次数: 字体:[ ]

建议人:柯晓扬

关于加强社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正心为治国之道,积极乃发展之源”。唯有心安,才有民安,才有国安。社会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心理的健康发展。只有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和改善个人、群体和社会的情感和行为;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资源,预测、引导和改善个体、群体、社会的情感和行为,才能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才能提高国民心理素质,促进国民心理健康,提升国家凝聚力。

国家卫健委、中央政法委、中宣部、公安部、民政部、教育部等十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印发全国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普遍设立心理咨询室和社会工作室,村(社区)心理咨询室或者社会工作室建成率达80%以上;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者购买心理健康服务的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尚有一定差距。崇川区的各个社区都比较重视居民的心理健康,在调查中发现,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有比较正确的意识,对服务内容的需求比较强烈,需求强度排前三的是家人的心理健康、子女教育与亲子关系、自身的身心问题。大多数社区居民认为家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家庭幸福美满的一个重要保障。调查中还发现,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方式与途径的选择面较为广泛,首选途径是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其次是自我反思和与心理专家面谈。这表明了社区居民希望通过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来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服务,在自己不能够解决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情况下寻求专家的帮助,同时也说明对专家面谈咨询的生疏。

为了更好地落实十九大精神,促进居民心理健康,强化社会心理风险预警与处理机制,提高社会心理的危机干预和疏导能力,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建立社会心理的宣传引导机制。将社会心理服务的宣传引导与媒体的传播结合起来,通过开设公益类专题栏目,营造友好互信、积极进取的社会氛围,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群体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得失和荣辱。尤其对重点群体要定向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鼓励他们重塑自我、融入社会。

二是实施心理咨询服务进社区工程。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或者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求,划拨专项经费,并协调民政、卫生等部门配备专业工作人员和设备,在社区设立公益性的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室、站),并开通专门的心理咨询热线,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心理健康问题的普查。目前,专业人员配备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吸收来自学校、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人才作为志愿者,加强同心理咨询机构、学校、行业协会的联动,形成“社区、学校、家庭、社会组织”四位一体维护居民心理健康的工作机制,搭建平台,鼓励行业协会、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和专业人员开展志愿服务,或者政府购买心理健康服务。

三是建立社区居民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加强对有条件的社区心理问题的发现系统、监控系统、干预系统、转介系统和善后系统等五大系统的试点建设,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畅通心理危机预警渠道,形成标准化的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和科学化的评估标准,分等级、分层次建立社区居民心理危机预警库,并对进入预警库的社区居民实施动态监控,以便对他们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

168号答复.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