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聚焦“提升首位度、全省争进位,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崇川”,全区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顺利实现“十四五”和现代化建设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31.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3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530.61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1099.70亿元,增长9.9%。全区三次产业结构为0.1∶32.5∶67.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6326元,增长6.5%。
二、农业
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302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8%。其中,农业产值13454万元,增长0.34%;林业产值697万元,增长18.5%;渔业产值3575万元,增长10.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12万元, 下降1.9%。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2971.64公顷,其中,蔬菜播种面积658.64公顷,蔬菜产量21354吨,比上年减少2311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415.78亿元,增长10.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9%;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56.96亿元,增长24.6%,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95.12亿元,增长37.9%,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2.19%,比上年末提高7.01个百分点。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计量单位 |
本期累计 |
增长(%) |
小麦粉 |
万吨 |
7.69 |
26.05 |
纱 |
万吨 |
3.42 |
296.72 |
布 |
万米 |
9752.45 |
133.71 |
服装 |
万件 |
3877.79 |
61.57 |
化学纤维 |
万吨 |
13.49 |
23.51 |
商品混凝土 |
万立方米 |
354.35 |
89.56 |
发动机 |
万千瓦 |
37.22 |
67.99 |
民用钢质船舶 |
万载重吨 |
182.35 |
-1.2 |
船舶修理 |
万载重吨 |
851.76 |
-23.12 |
电视接收机顶盒 |
万台 |
87.22 |
48.48 |
集成电路 |
亿块 |
299.37 |
38.24 |
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955.05亿元,增长28.9%;利税总额76.99亿元,下降17.3%,其中,利润总额56.68亿元,下降22.9%。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372.26万吨标准煤,增长7.2%,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万元产值能耗0.4吨标准煤/万元,下降14.0%。全社会用电量为64.3亿千瓦时,增长10.8%。
全区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15.41亿元,下降5.3%;实现建筑业总产值783.86亿元,增长9.0%。全区建筑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58.91亿元,增长6.6%。全区现有建筑企业247家,其中,特级资质建筑企业3家,壹级资质建筑企业30家,建筑队伍人数23.09万人,承建施工面积5425.09万平方米,下降6.2%,竣工面积1855.84万平方米,增长1.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4.0%。分产业看,工业投资下降16.8%,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9.7%;服务业投资增长6.8%,其中,房地产业投资下降11.9%。高技术产业投资下降1.7%,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8.2%。建安工程投资增长12.8%,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9.5%。
全区现有房地产开发企业97家,比去年同期减少12家。全年房屋施工面积1355.14万平方米,增长11.0%,其中,新开工面积439.79万平方米,增长26.8%。商品房销售面积389.64万平方米,增长8.9%。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60.57万平方米,下降49.1%。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4.45亿元,增长17.0%,其中,批发零售业618.06亿元,住宿餐饮业66.39亿元。限额以上单位零售总额318.09亿元。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297.02亿元,餐饮收入21.08亿元。成交额超亿元的大型骨干市场有10家,成交额193.16亿元。
2021年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分类增长情况
指 标 |
增长(%) |
粮油、食品类 饮料类 烟酒类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 化妆品类 金银珠宝类 日用品类 五金、电料类 体育、娱乐用品类 书报杂志类 电子出版物和音像制品类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 中西药品类 文化办公用品类 家具类 通讯器材类 石油及制品类 建筑及装潢材料类 汽车类 其他类 |
9.9 3.5 -36.0 -2.3 51.5 53.4 14.9 -30.1 4.3 -12.8 -25.8 -3.4 19.0 -17.6 -1.5 26.9 30.1 -3.3 9.1 62.5 |
全区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2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0%;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4亿元,增长30.7%。全区共有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3家、3A级旅游景区5家,其中,唐闸北市景区、青青牧场、奇妙农场今年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区有星级旅游饭店10家、旅行社131家、分社16家,营业网点102家。
六、开放型经济
全年完成进出口总值700.77亿元,增长17.1%,其中,出口总值483.96亿元,增长20.0%;进口总值216.81亿元,增长11.0%。新派劳务人员463人次,下降19.3%;年末在外劳务人员1489人,下降3.5%。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9个,增长113.0%。其中,总投资3000万美元到1亿美元项目8个,超1亿美元项目9个,其中增资项目6个。新批协议注册外资5.71亿美元,增长56.6%;实际到账注册外资2.96亿美元,增长21.1%。全区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0.56亿美元,下降46.7%;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1.78亿美元,下降9.7%。
七、财政
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6.0亿元,增长4.6%,其中,税收收入107.5亿元,增长4.4%,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5.3%,继续保持较高水平。税收收入中,增值税增长154.9%,土地增值税增长8.3%,房产税增长18.1%,企业所得税下降0.7%,个人所得税下降3.2%。
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7.0亿元,下降0.6%,其中,教育支出16.8亿元,下降5.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2亿元,下降23.2%;卫生健康支出4.6亿元,增长20.8%;公共安全支出4.2亿元,下降4.8%;科学技术支出2.6亿元,增长5.7%。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区完成专利授权量8964件,比上年增长2466件,发明专利授权量1603件,比上年增长924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6.69件,比上年增长6.75件。全区共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非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院士工作站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3家,市级以上研发、公共服务平台10家。全年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15家,其中97家获得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369家,申报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企业189家,其中96家获得认定。
全区现有小学3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各类幼儿园115所。小学在校学生69299人,幼儿总数35328人。全区共有小学专任教师3818人,幼儿园专任教师2347人。扎实开展“双减”工作,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100%,学生课后服务参与率98.2%。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区拥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美术馆1个,文化站16个。全区范围内拥有已备案登记博物馆15座。全区范围内共有已登记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109处。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25项。全区拥有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7个,其中省级1个。华波高档印刷品生产研发基地、“动物零距离”主题体验等18个项目列入市级文化重点项目,其中新建项目17个,全年共计投入7.02亿元。年末共有各类文化企业4502家,其中“四上”文化企业129家,全年新增26家规上文化企业。
全区拥有区属卫生机构532个(不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80个,诊所263个。全区卫生机构设置床位数2141张,卫生技术人员471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524人,注册护士2715人。拥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技术人员48人;卫生监督所1个,卫生监督员21人。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区属医疗机构2家,包括第三方机构在内日10:1核酸混检能力最大达40万人次。
全区共有单项体育协会46个,俱乐部33个。街道体育健身俱乐部区域覆盖率达100%。全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130名,每万人拥有数量为26.9名。健身设施覆盖率达100%。市民体质测试合格率达94%。全年承办区四级足球联赛、区篮球春季秋季联赛等体育赛事。崇川健儿孙炜、石宇奇2人参加第三十二届奥运会,孙炜斩获奥运会男子体操团体铜牌,男子个人全能第4名,个人鞍马第8名。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20.97万人,比去年末增长2.2%,其中,城镇人口120.93万人,增长2.5%,城镇化率99.97%,比上年提高0.28个百分点。年末户籍人口74.31万人,比去年末减少0.05%。全年人口出生率为5.33‰,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137元,同比增长9.0%。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8,物价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8%,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2%,消费品价格上涨2.3%。
全年举办各类招聘会100场,提供就业岗位3.6万个;为4561个失业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3273个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全年新增就业3.5万人,新引进高校毕业生1.3万人。全年采集发布就业岗位3.6万个。失业保持较低水平,年末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与上年持平。
十一、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
全年实施50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涉及9个街道278万平方米,改造出新住宅楼904幢,惠及居民31864户,总投资17.4亿元,22个已经引进物业公司。倾力“补短板、惠民生”,新增及改造机动车停车位超1万个,增加非机动车棚约110个,可容纳非机动车13800辆,新建城市配套道路16条,完成14条道路人行(盲道)的翻修改造工程,实施虹桥路等3条美丽街区改造项目。
获评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授牌命名,全市唯一。建成小游园8个、口袋公园2个、城市绿道3条,绿地率41.5%,绿化覆盖率44.4%。累计完成攻坚任务20大项,PM2.5平均浓度30.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5%;优良天数比例87.1%,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年投资2.3亿元,实施清淤、贯通水利项目33个。完成50条河道整治工程,建设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14个,市考以上地表水断面水质优Ⅲ类比例达100%。
注释:
①公报发布的数据均为2021年快报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 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②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本公报中就业数据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货物进出口、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数据来自商务局;外资数据来自投资促进局;财政数据来自财政局;科技数据来自科学技术局;专利数据来自市场监督管理局;教育、体育数据来自教育体育局;文化、旅游数据来自文化和旅游局;卫生数据来自卫生健康委员会;住建数据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政数据来自市政和绿化管理局;水利数据来自农业农村和水利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生态环境局;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崇川公安分局;部分数据来自南通调查队;其他数据均来自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