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三大品质”提升行动。2020年圆满完成全面小康等历史性任务和区划变更等重大政治任务,经济运行逐步恢复,经济总量全市领先,“强富美高”新崇川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综合
经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2.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9亿元,下降11.9%;第二产业增加值462.99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1018.39亿元,增长3.5%。全区三次产业结构为0.1∶31.2∶68.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54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下降11.3%。其中,农业产值13501万元,下降21.2%;林业产值568万元,下降19.0 %;渔业产值3198万元,增长54.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36万元,下降7.4%。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1.232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497千公顷,其中,蔬菜播种面积821千公顷,蔬菜产量23665吨,比上年减少7561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45.20亿元,增长2.7%;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0%;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64.64亿元,下降7.7 %,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21.90亿元,下降1.7%,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5.18%,比上年末提高3.34个百分点。
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计量单位 |
本期累计 |
增长(%) |
小麦粉 |
万吨 |
6.11 |
12.8 |
纱 |
万吨 |
4.05 |
-27.0 |
布 |
万米 |
11015.00 |
-26.1 |
服装 |
万件 |
4431.00 |
-11.6 |
化学纤维 |
万吨 |
32.28 |
10.2 |
商品混凝土 |
万立方米 |
301.23 |
-24.6 |
钢结构 |
万吨 |
26.38 |
15.1 |
发动机 |
万千瓦 |
9.13 |
-80.9 |
民用钢质船舶 |
万载重吨 |
193.48 |
3.0 |
船舶修理 |
万载重吨 |
1108.79 |
7.1 |
电视接收机顶盒 |
万台 |
169.29 |
-58.8 |
集成电路 |
亿块 |
215.94 |
24.1 |
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743.78亿元,下降10.8%;利税总额93.08亿元,增长5.6%,其中,利润总额73.66亿元,增长9.4%。企业亏损面25.9%,比上年末扩大10.9个百分点。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347.05万吨标准煤,下降8.8%,比上年降幅扩大1.5个百分点。万元产值能耗0.45吨标准煤/万元,下降1.2%,完成全区节能强度控制目标。
全区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18.56亿元,增长2.0%;实现建筑业总产值719.40亿元,增长7.0%。全区现有建筑企业223家,其中拥有特级资质3家,壹级资质建筑企业32家,建筑队伍人数22.05万人,承建施工面积5493.32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2.0%。分产业看,工业投资下降11.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2.2%;服务业投资同增长4.1 %,其中,房地产业投资增长13.7 %。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7.4%,占固定资产投入的比重为8.6%。
全区现有房地产开发企业109家,比去年同期减少20家。全年房屋施工面积1221万平方米,下降4.7%,其中,新开工面积346.92亿元,增长33.6%。商品房销售面积357.76万平方米,下降10.3%。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119.09万平方米,下降39.1%。
五、国内贸易
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0.20亿元,下降0.1%,疫情影响逐步减弱,消费品市场有序恢复。其中批发零售业完成612.53亿元,住宿餐饮业57.67亿元。限额以上单位零售总额360.68亿元,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345.38亿元,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5.30亿元。成交额超亿元的大型骨干市场有11家,成交额175.83亿元。
2020年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分类增长情况
指 标 |
增长(%) |
粮油、食品类 饮料类 烟酒类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 化妆品类 金银珠宝类 日用品类 五金、电料类 体育、娱乐用品类 书报杂志类 电子出版物和音像制品类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 中西药品类 文化办公用品类 家具类 通讯器材类 石油及制品类 建筑及装潢材料类 汽车类 其他类 |
5.9 44.2 273.3 61.5 12.8 -11.3 37.5 31.1 -18.8 -11.5 -20.7 -5.4 15.6 0.5 -9.3 20.1 -20.1 57.7 -9.5 319.7 |
六、对外经济
全年完成进出口总值598.35亿元,增长0.7 %,其中,出口总值403.05亿元,下降1.0%;进口总值195.30亿元,增长4.4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3个,下降47.7%;新批协议注册外资3.65亿美元,下降62.4%;实际到账注册外资2.44亿美元,下降10.2%。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1.10亿美元,增长52.3%;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1.97亿美元,增长8.0%。
七、财政
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0.52亿元,增长2.5%,其中,税收收入103.01亿元,增长0.4%,税占比为85.5%。税收收入中,增值税下降18.3%,改征增值税下降5.7%,企业所得税增长5.2%,个人所得税下降1.3%,契税增长15.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7.46亿元,增长8.7%,其中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分别增长16.0%、163.8%、21.3%。
八、科技、教育和体育
全年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16家,其中142家获得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322家,申报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企业220家,其中204家获得认定。2020年全年完成专利申请量11539件,授权量6498件,发明专利授权量679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9.94件。申报科技项目266项,立项187项。全区共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非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院士工作站6家,省级研究生工作站1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3家,市级以上研发、公共服务平台18家。
全区现有小学40所、初中1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特教中心1所,各类幼儿园115所。小学在校学生66607人;初中在校学生14519人;特殊教育中心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226人;幼儿总数36297人。全区共有中学专任教师1262人,小学专任教师3110人,特教专任教师105人,幼儿园专任教师3062人。
全区共有单项体育协会46个,俱乐部35个。街道体育健身俱乐部区域覆盖率达100%。全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820名,每万人拥有数量为26.5名。健身设施覆盖率达100%。市民体质测试合格率达93.8%。全年承办区四级足球联赛、区篮球春季秋季联赛等体育赛事。
九、文化和卫生
全区拥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美术馆1个,文化站16个。全区范围内拥有已备案登记博物馆(艺术馆)15座。全区范围内共有已登记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121处。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23项。全区拥有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7个,其中省级1个。全区共有猫文旅微综艺等13个项目列入市级文化重点项目,其中新建项目12个,全年共计投入15.1亿元。年末共有各类文化企业4410家,其中“四上”文化企业112家,全年新增21家规上文化企业。
全区拥有区属卫生机构397个(不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75个,诊所248个。全区卫生机构设置床位数1354张,卫生技术人员1791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00人,注册护士1284人。全区拥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技术人员34人;卫生监督所1个,卫生技术人员21人。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户籍人口74.35万人,比去年末增加0.39%。全年人口出生率为6.99‰,人口死亡率为7.4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089元,同比增长4.3%。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2.4,物价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4%,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5%,消费品价格上涨4.2%。
全年新增就业2.1万人,新引进高校毕业生1.2万人。全年采集发布就业岗3.2万个。失业保持较低水平,年末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与上年持平。
注释:
①公报发布的数据均为2020年快报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 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②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本公报中就业数据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货物进出口、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数据来自商务局;外资数据来自投资促进局;财政数据来自财政局;科技数据来自科学技术局;专利数据来自市场监督管理局;教育、体育数据来自教育体育局;文化数据来自文化和旅游局;卫生数据来自卫生健康委员会;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崇川公安分局;部分数据来自南通调查队;其他数据均来自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