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是推进区第二次党代会提出“提升首位度、全省争进位,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崇川”目标和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教育事业,是崇川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一直以来,崇川基础教育在全省全国均有较大影响,教育教学成绩斐然、声名远播,要实现在较高水平上的新进位,必须聚焦内涵发展,进一步提优提质。经调研走访、座谈讨论、专家会商等系列活动,全面梳理我区小学教育现状,深入分析存在问题,明确发展目标,研究发展举措,据此形成专题报告如下:
一、现状与问题
2020年,随着南通市区划调整,原崇川、港闸两区合并,新崇川教育应运而生。目前,全区小学共有37所,在校小学生69329人,教师3624人。
一直以来,崇川把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奠基工程,高度重视,优先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一是学校发展彰特色。李吉林创建的情境教育是我区鲜明的办学特色。在主打情境教育品牌的同时,特色学校、特色项目建设扎实推进,近年来共创建南通市新优质学校8所,有14个项目先后获评“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附件1)。二是师资培养结硕果。建立健全骨干教师培养、遴选、考核和奖励机制。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基本功比赛中,我区教师获奖层次和获奖人数全省领先。全区现有1人入围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3人被确定为“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7人获评江苏省特级教师(附件2)。三是学生培养见实绩。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2020年江苏省学业水平质量监测,在边远小规模学校全样本监测,优质学校抽样监测的背景下,各项数据均超过省均分值,在全省位于前列。在市级各类竞赛中,我区学生获奖面和获奖层次均名列前茅。四是优质均衡显成效。全面推进小学集团化办学,充分发挥名校引领、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作用,实现集团学校共同发展,提高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化水平,获评“江苏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两区合并后,成立了小学集团发展共同体,并着手组建教育联盟和教育集团,小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优化。
崇川教育先后获得“全国教改先进区”“全国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先行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江苏省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丰硕的办学成果、优质的教育环境提升了中心城区的教育首位度,增强了对优秀人才、项目资金的吸附力,产生的“虹吸”效应为崇川跨越发展凝聚了取之不竭的“人才库”和“动力源”,成为助力崇川经济社会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隐形翅膀”。但不可否认,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体现在:
一是教育基础建设亟需加大投入。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扩张,现有的学校布点不能满足生源的快速增长,9所小学超2000人标准规模,78.7%的班级超45人标准班额。根据2020年新修订的“南通市主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崇川区规划小学65所,尚缺28所。
二是标准化建设水平需加快提升。对照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监测指标,一些学校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绿化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不达标,专用教室数不足,校园设施陈旧(附件3、4)。2020年,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监测我区达标率为81.25%,全市达标率为82.29%;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监测,我区达标率为60%,全市达标率为96.65%。
三是师资队伍建设还需不断优化。面对基础教育体量的不断扩大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队伍还需扩充和升级,特别是在后李吉林时代,区内具有影响力的名师还不够。此外,教师招聘评价方式单一,未能充分满足对优质人才的实际需求。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生师比19.1:1,未达到17:1的目标值。
四是校际学业水平差距有待缩小。各级各类学业水平监测反馈,校际之间学业水平差距明显。除受制于生源、师资、办学条件等客观因素外,更需从主观上找原因,切实调动教师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转变育人方式、优化教学模式,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目标与定位
2022年,崇川小学教育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区第二次党代会精神,以深化内涵发展为主题,以打造崇川小学教育高地为目标,以促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为路径,围绕“一条主线、二个突破、四大行动” (附件5)强势推进,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崇川实践”,为崇川争当南通领先、江苏一流、长三角区域的排头兵增力赋能。
三、对策与举措
(一)围绕一条主线
把“立德树人”作为贯穿小学内涵建设、促进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具体是以德为魂,开展“六立六促”活动,即立理想信念促凝心铸魂,立师德师风促一流队伍,立育人体系促全面发展,立教育科研促支撑作用,立开放合作促资源融合,立勇毅精进促争先进位。通过“六立六促”铸就我区基础教育的“立德树人”大格局,打造小学教育新高地。
(二)聚焦两大突破
聚焦教育教学改革与校园文化建设两大领域,向改革要质量,向文化要发展,进一步擦亮“学在崇川”教育品牌。
1.全力推动教育改革理念创新,突破现有格局
坚持“唯有‘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引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致力于“为了每一个崇川学子的新时代新成长”(简称“新成长教育”)。以习近平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教育改革为动力,以持续深化情境教育研究为抓手,不断加强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内化与实践,积极推进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变革,总结提炼“新成长教育”崇川小教范式;以巩固教育均衡为基础,进一步推进教育集团联盟化、融合式发展,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全面推动校园文化提档升级,突破现有风貌
实施校园文化提档升级“双十”项目。具体为:“十大校园景观”项目建设,加强校园环境文化系统规划,提升校园景观文化内涵,增强与办学理念的契合度,发挥校园环境的综合育人功能。“十大校园特色”项目建设,组织各校挖掘潜力、自主申报,对评审通过的项目给予相应经费支持,进一步推动更多、更优的特色品牌创建,力争每年评选出10个“一校一品”特色项目(附件6),4年内实现特色项目校校全覆盖、校校高品质,形成百花齐放的崇川教育新景象。
(三)实施四大行动
以行动为保障,着重突出名优引领、队伍建设、学生发展、开放引智,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现代化教育高地。
1.领航行动,强劲核心动能。(简称领航“三名”行动)
①名优校长领航行动。举办“崇德·卓越”校长高级研修班、“校长论坛”,推进新老校长“青蓝工程”,组建跨区域校长联盟,通过定期研讨、理论研修、名校跟岗、挂职锻炼、实践考察、实绩考核等方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专家型的名校长队伍。到2025年,力争新增5名市区“领航校长”。
②名优学校领跑行动。以名优学校为龙头,依托集团化办学(附件7),放大名优学校在顶层设计、制度建设、教育教学、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挖掘每一所学校特色优势,协同共进,促进成员学校高品质发展。继续推进“张謇学校发展联盟”建设(附件8),组织项目研讨、定向考察,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张謇教育思想对新时代崇川教育发展的启示和作用。
③名优教师领雁行动。充分发挥名优教师在工作岗位和研修活动中的带头示范和引领作用,促进全区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育一支综合素质强、专业水平高、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名师培养共同体的示范辐射作用,在有教育追求的青年教师中择优选拔、重点培养、加速成长。
2.赋能行动,助力教师成长(简称赋能“三第一”行动)
①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大力实施“做李吉林式的好老师”培育工程。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创新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组织开展“百名崇川四有好老师”评选表彰,广泛宣传师德师风优秀典型。建立健全新教师入职宣誓、在职教师重温誓词、退休教师荣休仪式制度。健全师德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全区师德档案,强化师德考评。
②突出专业成长第一目标。大力实施教师专业成长提速工程。加大培训“请进来”“走出去”的力度,指导学校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建立专业成长档案,确保每一名教师获得足够的专业成长支持。依托区内优质学校建立教师培训基地,探索“人工智能+教师培训”、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推动区内外名师资源和课程资源共培、共建、共享。支持教师接受在职学历教育,探索实施教师学历提升奖励政策。
③突出梯队建设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崇川名师”培养工程。扎实推进青年教师成长“提升项目”,深入实施“青蓝工程”。探索定向师范生专业成长“导师制”,将青年教师培养前置。加强名师培养共同体、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与考评,建立“有进有出、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机制。创新机制,提升外引教育人才的吸引力。落实“常青树——名优退休教师责任督学”项目,探索返聘名优退休校长和退休教师。到2025年,构成新增5名省特级教师、5名市区领航校长、50名市骨干教师、500名区骨干教师的“5555”型崇川名师新阵容。
3.强基行动,提升教育质量(简称强基“三化”行动)
①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引导学校统筹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重视学校内部、网络平台及周边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着眼每一个崇川学子的新时代新成长,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高品质课程体系。鼓励学校创新课程实施,通过丰富的活动和课程给学生发现自我的机会。定期开展“紫琅之春”“濠滨之秋”等教科研训活动,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力争每年培育1—2个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
②强化实践育人,搭建成长平台。充分发挥我区文博资源丰富的优势,全面开展根植本土文化、体现崇川特色的“素质教育的城市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自主编写出版的考察手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与人文素养,释放社会育人活力。探索校区两级社团培养机制,创新开展校园吉尼斯和学生作品进文化馆、进公交站台等活动,培养兴趣,锻炼能力,搭建发展学生素养的大平台,让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
③优化评价体系,创建绿色生态。实施“教育评价改革的崇川方案”编写工程,突出绿色评价、全面评价、综合评价,创新评价办法、强化结果运用,形成可资借鉴的崇川样本。实施“绿色教育生态”打造工程,结合“双减”契机,利用崇川在线、部门网站、学校公众号等平台加强科学成才观的政策宣传,坚决改变用分数贴标签的做法,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4.辐射行动,强化发展动力(简称辐射“三高”行动)
①组建高质量智库,提高专业性。与高校、教科院所等对接,聘请区内外专家、专业人员组建“崇川教育智库”,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内脑+外脑”的协作机制,立足现实需求,紧扣前沿趋势,定期专题研讨与实时咨询相结合,为崇川教育发展提供可行思路和解决方案,破解教育发展瓶颈。
②举办高层次论坛,扩大影响力。以“情境教育”为主题,以张謇教育思想为特质,拟由《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权威媒体牵头,邀请教育强市相聚崇川,举办高层次教育论坛,共同研讨“双减”背景下的情境教育研究与实践、张謇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等,进一步扩大我区教育影响力,擦亮崇川教育品牌。
③联动高水平区域,增强互动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教育互动。将原有的南京鼓楼区、无锡崇安区、上海虹口区、崇川区“四城区”小语会课提档升级,组建“四城区”教育联盟,开展全科教研及专题研讨。进一步扩大交流范围,与周边教育强市对接,互学互鉴、互促共进,构建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附件:
1.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汇总表
2.崇川区市级及以上优秀人才统计表
3.区域优质均衡相关指标数据统计
4.“十四五”期间崇川区小学教育建设项目计划表(初稿)
5.“深化内涵发展 打造崇川小学教育高地”行动路线图
6.崇川区基础教育内涵建设“一校一品”特色项目汇总表
7. 崇川区小学教育联盟、教育集团组合一览表(初稿)
8. “张謇学校发展联盟”一览表